相較于胖東來關店引發的全城轟動,華潤萬家嵩山路店的停業顯得低調了很多。
經歷了約11年的耕耘后,華潤萬家嵩山路店于2016年6月17日后正式閉門謝客。在不期中而至,又猝不及防地離去,一切都顯得靜悄悄。
但因為一店關閉引起的思考,以及觸發的對鄭州商業形態轉型和變革的熱議,從未間斷。
關店:深耕11年的華潤萬家嵩山路店已停業近一個月
2016年7月12日,三個過路老人向正埋頭施工的伙計問了句“這個門店怎么關了”,迎回一句“不干了”的回復。
這是發生在鄭州市隴海路與嵩山路交叉口的一幕,“不干”的正是華潤萬家嵩山路店。
當日,該店玻璃門全部落鎖,白字綠背景的Logo未摘下,玻璃門內豎著一人多高易拉寶,透過玻璃看,是一封針對顧客的“公告”,寫明:“我公司需在2016年6月17日22:00后結束鄭州嵩山路店的經營。”
華潤萬家鄭州區域負責媒體宣傳的人士向河南商報記者確認,“2016年6月17日后(該門店)關閉,不再經營。”
她同時稱,華潤萬家在鄭州市還有其余7家門店在正常經營,持有會員卡、預付卡的消費者可在這些門店消費。
“公告”也給出了善后措施,“凡持有嵩山路店會員卡、預付卡的顧客,不但可以在其他7家門店使用,也可在華潤萬家西北區范圍內各省區的任意連鎖門店繼續使用;退換貨,可持購物小票、發票到華潤萬家鄭州隴海中路店(隴海中路與慶豐街交叉口西南角)咨詢辦理。”
此前,距離該門店2005年初開業已過去了11年。這中間,其深耕周邊,俘獲消費者無數。
原因:經營不善?村莊拆遷、修高架?商圈飽和?
突然關店,引發外界諸多猜測。
有消息稱,華潤萬家嵩山路店的前身是家世界超市,家世界超市最初開業的幾年,由于周邊沒有大型超市,經營狀況比較好,但后期由于家世界集團資金鏈出現問題,拖欠貨款,致使其全國的超市業務陷入困境。后來,家世界的超市被華潤收購,并更名為華潤萬家超市,“雖然有世界500強華潤這樣的大型國企背景,但華潤萬家嵩山路店的經營一直不溫不火。”
部分業內人士分析,關店與附近的城中村改造和隴海高架修路有關,“剛接手經營不久,店面臨近的耿河村、路寨等拆遷改造,致使原先周邊的大量客源被分散。后來,又面臨隴海路修建高架等情況,雖然店面也調整了經營思路,但情況一直不理想。”
上述華潤萬家人士對此給予了否認。另外的業內人士也稱,“隴海高架影響不大,嵩山路有上下橋口,經營好的話,甚至可以借助高架吸引更遠的客源。”
有人分析“房租高是主因,其次是經營思維欠佳”。“對面兩所大學,西側是高檔小區,東側也是老社區,經營快十年了,竟然死了;經營思維欠佳,改造后還不如以前,一年虧損近千萬,開業至今沒盈利過,華潤萬家也不能年年補這個大窟窿呀。”
對于該說法的真偽,記者尚未核實。
有人士認為選址、位置是硬傷。
記者發現,以華潤萬家嵩山路店為圓心,向周邊擴散,周圍密布著多家商超,形成激烈拼爭的商圈氛圍。
往北走1.2公里,有大商新瑪特(綠城廣場店);往南走570米,有個正道思達超市嵩山路店;往南走1公里,有個大商超市(嵩山路店);在其西南方向,距離1.3公里,有個世紀華聯淮河路店;西南方向,距離2.1公里,有個世紀聯華超市(汝河路店)(已搬至東隔壁錦鴻茗邸);西北方向,距離2.2公里,分布著正道思達桐柏南賣場店;東南方向,距離2.6公里,有個大潤發(大學路店);西南方向,距離2.6公里,駐扎著華潤萬家航海西路店。(均為實際路程,不是直線距離)
“旁邊汝河小區附近的世紀聯華,人多得跟啥似的,桐柏路口有一家大商,也是在隴海高架口,這么多的商場競爭,而華潤萬家的位置又比較尷尬,前不著村后不著店。”有人士稱。
對于具體關店原因,上述華潤萬家人士僅稱“公司經營戰略調整”,其他拒絕多談。
戰略:棄大做小,向小業態、社區店轉型
此次關店,或非突然之舉,或許是華潤萬家調整戰略、棄大做小、布局小業態的規定動作。
2016年3月份,華潤萬家董事長傅育寧曾對外表示,華潤萬家在2016年計劃關閉68家門店。并稱,今年華潤萬家將繼續調整門店向小業態發力。
小業態計劃浮出水面。早在2015年,華潤萬家便啟動了小型業態店擴張計劃,將目光轉向了便利店和社區商業。2015年6月,華潤萬家有人士曾稱,正打算開放小業態店的加盟權,華潤萬家計劃將小業態門店在2020年擴張到約6300家。
從去年的數據或許可以看出端倪。2015年全年新開門店近300家,關閉了727家門店。關店數量遠超開店數量,而且去年新開的300家門店中,大賣場只有25家,相反,其旗下的社區超市樂購Express及便利店VANGO發展迅猛。
受訪人士稱,近年來,傳統零售業均遭遇到一個共同的困境。受宏觀經濟低迷影響,銷售業績每況愈下,但租金和人力成本卻逐年攀升,眾多國內外零售巨頭被迫關店自保、斷尾求生,“越是在電商浪潮中,小型社區店的地位與作用就將愈加凸顯。”
探析:商超關店年年有,轉型探索日日提
在此之前,商場業的“寒冬”說法已叫囂數載,其中不乏關店割肉案例。
2015年6月,丹尼斯新鄉店關店,算是第二次敗走新鄉商地。
同樣是在新鄉,全球零售大哥大沃爾瑪也沒能逃脫被腰斬的命運,2014年7月29日,沃爾瑪新鄉店掛出歇業牌,此時距離其2010年首營業尚不足整4年時間。
即便四線城市最牛的百貨企業“胖東來”,也因關店事件沸沸揚揚了整個2014和2015年度。2014年9月,于東來突然宣布,除許昌時代廣場店外,其他門店3年內將全部關掉或轉讓。
2015年12月,因為房租到期,胖東來新鄉一店原定于當月末完成撤場。據傳離開的原因是,2013年胖東來向“房東”續租,遭遇租金翻番,由一年800萬元上漲到1500萬元。數輪磋商不成,于東來震怒,做出“到期撤場”決定。
距離華潤萬家嵩山路店一公里之遙的鄭州大商嵩山路店,也在今年4月份爆出糾紛,被指拖欠房租三百多萬元,還有四百多萬違約金。
年年頻發的關店事件,折射出了愈加殘酷的商場百貨業競爭局勢。一方面,行業面臨“海陸空”的立體圍剿,電商分流、本土商業大佬攻城略地、海外巨頭狙擊;另一方面,大環境下,“提袋消費”下滑,租金、物流、倉儲開支成本越來越高,而一些百貨主打潮流的轉型并非穩妥,因為精準消費群體并不一定是年輕人。
類似華潤萬家,從大型超市向小業態社區店轉型是一條探索路。選址社區,具備代收快遞、快捷廉價安全的餐飲等這些看似細小的服務,更貼近消費者生活,這都是便利店業態逆市增長的最大優勢。
事實上,這兩者并非此消彼長的關系,傳統商超即時性、休閑性的消費體驗,便利店的方便、廉價和快捷,都是其本身鮮明而難以取代的特色。
但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目前租金和人工等成本飛速上漲,便利店業態的單店日營業額要做到7000多元才能盈虧平衡,而標準超市則要做到單店日營業額1.5萬元才能盈虧平衡。
“通常很多業者都難以達到上述數字,盈利壓力巨大,這幾年便利店等小型零售業態頻繁關店止損,加上小店的貨品管理與配送更加繁雜,所以向小業態門店轉型依舊存在挑戰。”
看來,轉型和探索并非易事。如何破局,多方都在尋求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