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5日,鄭州商城路上的唐人街文化廣場的商戶們抗議市場方執意上漲房租。
4月14日,鄭州百腦匯的商戶也要求降房租。同一天,一家地產公司發出通告,聲稱大商嵩山路店拖欠房租,據說此事由大商嵩山路店請求業主方降房租而起,逐步發酵。
在市場和電商的夾擊下,持續不景氣之后,商業實體可能走到了新的路口。從批發市場到商場超市,從商業巨頭到外資企業,從小商戶到上市公司,不管你身份如何,無不“為房租而折腰”,“求求你,降房租”已呈蔓延之勢。
此時,過慣了連年上漲房租好日子的房東們,該如何面對商戶們的訴求?
現狀
商鋪租金之重不可承受
降低商鋪租金,正在成為商業實體想要抓住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015年下半年開始,在鄭州的火車站商圈,已經開始有批發市場爆出消息:商戶要求集體降租金。進入2016年,這種現象呈蔓延之勢。
河南商報記者近期走訪河南科技市場發現,百腦匯、創新大廈、賽博數碼廣場等,都有空鋪,個別賣場還有大面積商鋪無人租用。盡管商戶流失越來越嚴重,但房租卻呈上漲趨勢。有的商場,今年房租又上漲了10%左右。官方的數據也顯示了批零行業之艱難。
鄭州市2015年度的統計結果顯示,鄭州市全市的零售業零售額增長10%,增速回落2.4個百分點。
據鄭州市內某家大型超市的內部統計,其部分店面客流量下降5%~10%,而另一家新開業的大型商業綜合體自稱除餐飲較為火爆外,其他商品銷售均不如預期。
據鄭州市官方的測算,鄭州網上購物的買賣比是3比1,也就是說,隨著商貿向電子商務分流,鄭州的商業是吃虧的,因為鄭州是屬于“賣出少,買入多”的城市,在電商里,鄭州消費者買3塊錢的東西,鄭州經營者只賣了1塊錢的東西——三分之二的生意都沒抓住。
而且,網絡零售已占鄭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的16.4%。實體店顯然受沖擊很大。
應對
房東們這樣應對“降租”請求
1月初,唐人街茶城商戶提出要求降低新一年的租金時,市場方給出了這樣的解決辦法:額外贈送2個月租期并免除宣傳費。也就是市場方和商戶最初簽訂的每年漲租金的協議不變,但通過延長租賃時間的方式,使得租金上漲幅度比合同約定的幅度有所減小。
無獨有偶,被商戶要求降房租的百腦匯鄭州店,也是一邊繼續漲房租,一邊降低了宣傳費。
深圳同致行物業顧問有限公司鄭州分公司總經理曹慶偉說,這是一種應對方式,比較普遍。對于商戶提出的降租要求,除了不得已降低租金和其他費用外,也可以更積極地應對,比如調整業態,改善商場、市場的環境,積極運用互聯網技術發展電子商務。
最近,鄭州一家房地產公司也收到其租戶——某商業企業的降租請求。在這家房地產公司的負責人看來,降房租是可以商量的,絕對不能降太多,要保證一定程度的資金回報。
預測
盡管鄭州商鋪越來越多
但租金還是會繼續漲?
采訪中,一家房地產公司的老板不無感慨地說:“現在鄭州市到處都在進行城中村改造,未來會增加大量的商鋪,這些商鋪誰來經營?”
與商鋪不斷增加相對應的,是商業用房銷量的不景氣。然而,即便商鋪在不斷投建、增加,零售生意越來越差,空租率越來越高,但看上去商鋪租金卻有增無減。
根據RET睿意德監測的數據,鄭州主要商圈典型項目的租金一直穩定上漲,每年漲幅5%~8%。以花園路商圈為例,在2015年,最具代表性的國貿360購物中心首層套內面積租金已達260元/㎡/月。因與租戶簽訂了每年的租金上漲協議,預計2016年首層租金還會有5%~8%的漲幅。
RET睿意德策略顧問部高級經理王天翼說,不同的商業類型的租金承受能力不同,目前鄭州二七、花園路等城市級商圈的租金還是具有上漲空間的,但是一些社區商業的租金會遇到明顯的天花板。
曹慶偉說,考慮到通脹等因素,未來的商鋪租金,還會繼續上漲。“尤其是一些大型連鎖商業、上市公司,他們需要規模,雖然有些企業不賺錢,但他還會繼續擴張,因為上市公司需要規模作支撐,非上市的連鎖商業也需要規模來支持他的融資能力。”
分析
大型商業自建物業
是否更能抵御風寒
在鄭州,先后爆出“請房東降租金”的,多數是專業市場的小商戶,同時也出現了大商這樣的大型商超企業。
這引起了業界的討論:大型商業企業“自建物業”經營和“租賃物業”經營孰優孰劣?
丹尼斯是為業界所熟知的“自建物業”的典范,其經營的絕大部分物業都是自建的。這種方式,被認為可以降低租金成本和管理成本,同時也不受物業方的制約。
大商集團顯然選擇了另外一種路徑。據大商集團鄭州地區集團相關人士介紹,他們在河南管理的21處店面,都不是自建物業,全是租賃的。但該人士并不認為自建物業和租賃物業這兩種形式可以作比較。他認為,在目前經濟形勢不好、商業用房租售壓力大的情況下,對于商業企業遴選物業、開展談判合作反而是好事。
就連丹尼斯也在2014年一改過去10多年的風格,簽約綠地·新都會,在鄭州首次以“租房客”身份開商場。其目的就是抓住機會,搶占市場份額。
曹慶偉認為,討論自建物業還是租賃物業,對當下的商業企業來說,意義其實已經不大。他說,未來的商業,物理空間概念逐漸弱化,逐漸向虛擬空間轉移,一些競爭力弱的零售購物型商場、業態逐步被淘汰,一些在虛擬空間無法實現的業態會增加,比如餐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