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中消協發布消費提示:安排孩子暑期生活,校外培訓不是必選項。目前,由于校外培訓機構數量眾多、辦學資質不一、質量良莠不齊,校外培訓領域暴露出諸多問題,不僅影響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造成學生課外負擔過重,增加了家庭經濟負擔,也不利于整個培訓行業的健康發展。
據《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顯示,2020年全國消協組織共受理有關教育培訓服務的投訴56165件,其中合同糾紛24153件、售后服務糾紛18048件、虛假宣傳糾紛3553件、服務質量糾紛3200件、價格糾紛2961件。校外培訓亂象主要集中在合同糾紛、財產安全、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缺乏資質、焦慮營銷等6個方面。
具體來講,合同糾紛是消費者反映最為集中的問題,主要表現為服務縮水、不按合同約定開課、合同中含有霸王條款、培訓機構單方變更服務協議、不與消費者簽訂正式合同等。其中,不按合同規定為消費者辦理退費尤為突出。如,2020年6月,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消費者吳先生為其小孩報了當地一家培訓機構的思維導圖培訓班,繳納培訓費用9000元,雙方簽訂了培訓合同。其小孩學習了19天后,吳先生感覺小孩對該課程沒有興趣,遂要求該培訓機構按照合同載明的“未學滿一個月,按70%退款”的條款約定,退還自己現金6300元,但培訓機構只同意退款5000元,于是消費者投訴至閬中市消委會。經消委會調解,經營者最終退還了消費者剩余款項。
值得注意的是,校外培訓課程一般周期長、費用高,雖然教育部門已經作出只能提前收取3個月費用的規定,但一些培訓機構常常采取“買三贈三”等方式,忽悠家長一次性繳納較高的費用;有的還誘導家長采取分期付款或者貸款等方式來支付,對貸款利率、風險提示等卻刻意隱瞞,家長稍不留神就會落入“套路貸”陷阱。若培訓機構關門停業或者負責人跑路,消費者將面臨既上不了課,又拿不回錢的處境,有的甚至還要繼續還貸款。如,近年來韋博英語、巨石達陣、優勝教育等多家校外培訓機構相繼停業關門,深陷資金鏈危機,涉及消費者人數眾多,損失金額較大。
此外,焦慮營銷也是影響家長心態的重要因素。當前,從公交車站、樓宇電梯等實體場所,到微信、短視頻等網絡平臺,都充斥著各類校外培訓機構的“洗腦式”宣傳,可謂是鋪天蓋地。“你的購物車里有孩子的未來嗎”“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等廣告語,引發廣大家長焦慮,覺得不給孩子報班,就是在虛度時光、浪費光陰,即便孩子平時成績很優秀,也會擔心被其他報了班的孩子趕超。
對此,中消協認為,校外培訓服務雖為商業行為,但也不能背離教學育人的初衷,更不能淪為黑心商家借機斂財的工具。中消協敦促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遵守國家法律規定和有關政策要求,摒棄不良營銷手法,誠實守信、合理收費,切實保障消費者安全權、知情權、自主選擇權、公平交易權等合法權利;要不斷提高培訓服務品質,用心育人、規范發展,真正成為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
中消協提醒廣大家長不能盲目跟風為孩子報班,要主動了解國家或者當地教育部門出臺的有關政策,結合孩子學習成績、興趣愛好等具體情況,從呵護孩子健康成長、培養孩子創新精神、提高孩子實踐能力等方面協調安排孩子的暑期生活,讓孩子度過一個更加健康、更有意義、更具價值、更為充實的暑期。(記者 趙述評 藺雨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