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院主要做開發性應用研究,這幾年在科技評價中論文不再是唯一的指標,更加注重科研成果的轉化。”3月4日,省科學院科研外事處處長黃敬洛在接受采訪時表示。
日前,省科技廳聯合教育廳印發出臺了《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實施方案(試行)》(以下簡稱《方案》)。《方案》強化分類考核評價導向。對不同形式的科技項目(計劃),強調要突出評價重點,落實分類評價要求;對不同類型的科研機構,強調要注重評估科研機構履行職責使命和宗旨目標的情況,及成果的學術價值和影響力。
《方案》指出,建立與破除“唯論文”導向相適應的管理措施。明確了論文資助的條件、資助的篇幅數量以及程序規范,指出了禁止資助的范圍以及違反規定的處理措施,同時規定不允許將論文發表數量、影響因子等與獎勵獎金掛鉤,并對相關單位的具體職責作出了說明。
《方案》在國家文件提出的“三類高質量論文”基礎上,提出了我省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和要求,同時對動態管理期刊目錄和完善學術期刊預警機制方面進行了闡述。
“原來主要考核科研人員的論文數量,現在績效考核更注重科研成果對企業和行業的貢獻度,以此來引導和鼓勵科研人員把主要精力放在解決企業和社會難題上。”黃敬洛介紹,這幾年省科學院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省科學院(沁陽)科創園在服務縣域經濟發展方面發揮更大作為。
高校是理論研究的主陣地,方案提出的分類考核評價導向給高校科研人員松了綁,科學評價更加公平公正。“對于高校來說,破除‘唯論文’不是不看論文,而是不再以數量為主要考核指標,更強調了論文的高質量。”河南師范大學科技處工作人員介紹,分類評價后,理論研究為主的科研人員將注重考核論文的質量,成果轉化類的科研人員注重考核科研成果對企業和社會的貢獻度和轉化率,軟科學類的科研人員注重考核他們的研究成果對有關部門決策的幫助等等。
與國家文件相比,《方案》結合省情實際,在以下方面進行了創新。
一是結合科技部與我省正在開展的部省聯動科技監督評估和誠信管理改革試點工作,增加了關于省屬高校破除“唯論文”不良導向和落實分類評價有關舉措的內容,包括學科和學校評估、職稱(職務)評聘、績效和聘期考核以及學位授予質量標準等方面。
二是對國家文件中的部分內容進行了細化和調整。如在省級科技創新平臺方面,增加與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院士及中原學者工作站等方面相關的內容;在省級科技人才方面,增加與中原科技創業領軍人才、中原學者和省引才引智計劃人才等方面相關的內容;在優化完善科技評價方式方面,增加了優化同行評議機制等內容。記者 劉曉波 尹江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