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結構急劇變化和經濟不明朗的雙重沖擊下,如何確保退休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已成為一項嚴峻的挑戰。
根據預測,到2050年,亞太地區60歲及以上人口將超過13億,占總人口超過四分之一,較2020年的6.3億大幅增加。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社會,2024年近三成人口為65歲及以上長者;韓國和泰國緊隨其后,長者比例接近兩成;中國也有一成半人口屬長者。至于香港,預計到2050年將成為全球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城市,屆時四成居民將年滿65歲。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商學院金融學系譚炳照精算學教授李兆恒教授,早前在泰國曼谷出席《經濟學人》主辦的“亞洲可持續發展周”時指出:“亞太地區的人均壽命在過去十年增加了三年,但出生率卻持續下跌,跌破人口更替水平,形成少子高齡化的結構問題,將對經濟帶來深遠影響。”
重塑退休制度 保障長遠經濟安全
面對日益嚴峻的人口結構失衡問題,李教授強調,退休保障的可持續性對政府、企業及個人而言都極為重要。
目前,許多國家仍然依賴“現收現付”制度,即以在職人士的供款來支付退休人士的福利。然而,當勞動人口減少,加上長壽和經濟波動等因素,這種制度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而一些已發展經濟體廣泛采用的“固定給付”制度,即保證終身派發退休金,則令政府的財政負擔百上加斤。
李教授解釋:“納稅人數減少、社會福利服務需求增加,導致‘現收現付’制度難以維持;而壽命延長也意味著退休金需要支付更長時間,加重財政負擔。對個人而言,人口持續老化,也令維持個人平穩生活質量和滿足基本需求面臨更大挑戰。”
李兆恒教授出席《經濟學人》主辦的“亞洲可持續發展周”,并在焦點訪談環節分享有關長壽風險的研究,將學術成果轉化為業界影響力。
創新對策應對長壽風險
李教授的研究指出,隨著壽命持續延長,“長壽風險”已成為“固定給付”福利制度的主要挑戰。加上利率下跌等市場波動,令未來退休金負債的現值上升,進一步拖累財政的可持續性。
為此,他建議將長壽風險轉移至資本市場,通過與預期壽命掛鉤的金融工具,以助分散風險、穩定回報。
“其中一項創新工具,是利用與壽命掛鉤的金融產品,例如‘長壽債券’,將風險轉移至市場。如果人均壽命上升,這類債券的回報也會相應提高。退休金計劃可以通過持有長壽債券,對沖潛在的額外開支。”李教授指出,此舉有助優化資產與負債的配對,促進退休金制度的穩健發展。
建立個人財務韌性
除了在制度層面進行改革,李教授也鼓勵市民及早規劃退休生活,了解雇主提供的退休金計劃,以便作出明智決定。
“具有可持續意識的消費者,應及早規劃并了解個人可以運用的工具和資源。例如,在雇傭退休金計劃的參與者中,多數人并不清楚這些計劃的細節。其實,在投資前應先詳細了解清楚。”他又強調,提升財務知識對個人至關重要,建議市民善用政府提供的稅務優惠,靈活調整風險承擔策略,增強應對突發情況的能力。他特別提醒,在人生不同階段,個人的風險承擔能力亦會有所變化。
他補充說:“財務知識不僅是累積退休資產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風險。不同人生階段會面臨不同風險,例如職業變動、疾病、家庭變故等,這些都應納入整體規劃之中。”
在《經濟學人》主辦的“亞洲可持續發展周”中,李兆恒教授與地區商界領袖及記者會面,就可持續的退休金發展交換意見。
公私合營推動制度改革
為緩解公共退休金制度的壓力,李教授呼吁政府與私營機構加強合作,通過政策和監管,鼓勵私人退休計劃采用長壽債券等風險管理工具,并開發嶄新的退休產品,例如具備長壽保障的混合式計劃,以回應人口老齡化下多樣化的需求。
他還提到,世界銀行提出的三大支柱制度框架,可作為構建退休制度韌性的藍本,包括作為社會安全網的公共退休金、強制性私人儲蓄以補充公共支持,以及自愿性儲蓄。
發掘銀發經濟新機遇
李教授最后指出,人口老齡化不應只被視為負擔,而應積極推動成為經濟和社會轉型的催化劑。他認為,通過擴大雇主退休金計劃的覆蓋范圍,以及動員龐大的退休金資本,可以推動基建、科技及可持續發展項目。“在社會人口新結構下,‘銀發經濟’蘊藏巨大的潛力,可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