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濟南三大名勝之一的千佛山(古歷山)腳下的濟南市舜耕小學,因“舜耕歷山”而得名。從2007年起,學校圍繞培養“心系家國、身心兩健、文明向上、責任擔當”的育人目標以及“讓每一個生命自由呼吸、自然成長、自主綻放”的育人理念,從國家德育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入手,通過理念創新、體系構建、方式變革、機制推進等系統改革,歷經15年的探索,形成了“潤德”課程育人校本實踐系列改革成果,2022年4月獲得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
德育要回歸學生本位、回歸生活
舜耕小學的課程改革經歷了從理念到課程結構再到育人方式的綜合性變革。目前的“潤德”課程,是以“道德與法治”課為核心,多維度融合了學科德育、實踐活動、時政元素等內容,以此來校本化落實國家課程的綜合育人課程。
【資料圖】
在課程改革的過程中,教師們首先在理念上達成了“兩個回歸”的共識:德育,首先要回歸學生本位,讓其內心產生對道德價值的認同和理解;其次要讓教育回歸生活,在實踐體驗中內化養成。因此,“潤德”課程從滋養生命成長的視角,提出了“浸潤習養”的育人理念,致力于喚醒學生內心的道德自覺,在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的具身性學習中促進品德的養成。
例如,“法治專題”是貫穿六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教材的主要內容,但法律條款和法律知識離孩子的世界很遠,教師整合全冊教材內容,打破單元界限,將內容有機融入到“法官講故事”“舜娃小法庭”等板塊中。在熱點分析、角色扮演、情境體驗、模擬活動中,在自主探究與合作探究中,學生走近法律、理解法律,并嘗試用法律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的思政教育,遠離了枯燥的講解說教,為學生設計了可體驗、可感悟、可養成的學習場,學生們動起來、做起來,成為了真正的學習者。
學校德育改革在融合上下功夫
為了不斷提高課程育人的實效性,學校的課程結構也隨之經歷了由單一到聚集、由聚集到融合的發展階段。初期,我們充分挖掘學校、家庭、社區豐富的資源,形成了“舜文化”校本課程、“2+X”興趣社團課程、“舜娃走泉城”研學課程等課程群,讓育人貫穿于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家庭內外。然而,隨著課程設置不斷豐富、體驗越來越多元,也帶來了課程結構松散的弊端,一種整合、聚合型的課程形態呼之欲出。此后,我們在保證國家課程主體地位不動搖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德育一體化的內涵與路徑,在“融合”二字上下功夫。
我們創新了主題式思政課這一主要載體,以國家課程“道德與法治”為核心,將學科德育、活動德育有機融合。主題的“規定動作”來自于教材的單元主題,確保針對性、科學性和系統性。“自選動作”來自時政、班級特質等,構成校級年度主題、年級序列主題、班級特色主題等多維立體的結構。“浸潤習養”既是課程的育人理念,也是實施方式。主題式思政課不僅實現了內容上的融合,更推進了理念與實踐的融通,讓“浸潤習養”的育人理念真正落地。每個主題課程都通過浸、潤、習、養四個模塊深入落實,并形成了議題式、行走式、體驗式等56種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例如,在五一勞動節前夕,四年級教師黃欣將“道德與法治”課《他們都是勞動者》搬到了全國勞模時傳祥的故鄉——齊河紅色教育體驗基地,與校外輔導員、家長代表和學生小講師“四師同堂”。在“舜娃學黨史”主題課程中,我們設立了教室里的黨史館,繪制濟南黨史地圖,讓孩子們走進美銘廣場,感悟先輩思想,登上濟南解放閣,了解濟南的紅色記憶。
多維融合的“潤德”課程,將課本里的思政課升級為場館中的思政課、家庭中的思政課、社區內的思政課。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情境中深入生活、走進社會,感受時代精神、體悟家國情懷,逐步形成了共情、踐行、內省并行的育人新樣態。
變革評價機制,增強家校社協同育人效應
學校通過機制創新,撬動課程改革的活力,堅持教師價值引導和學生主體建構相統一,建立了校內與校外相結合的育人機制,形成課程育人的有力保障。
“內生式”評價機制為學生賦能。在舜耕小學,人人都是“小明星”。學校通過創設“微德育”評價體系,盡可能關注每個學生的需要,給予他們自主權,幫助他們建立內在目標、體驗成就感,獲得自我成長的力量。“微德育”評價體系涵蓋校園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有面向全體的評選,還有個人畫展、音樂會等個性化展示平臺,同時設置了禮儀小標兵、感恩小榜樣等20個多元化評價項目,以評價機制的創新為學生的自我成長賦能。
“定制型導師團”創新全員育人。依托“歷山華彩省級優秀主任工作室”,學校建立了由班主任和各學科骨干教師組成的“學生成長指導中心”,進行全員導師育人的策略研究。其中,定制型導師深受學生的喜愛。每位導師將自己的特長、育人特色提供給學生,由學生自主選擇教師為導師,滿足每個孩子的成長需求,打造了一支有溫度的育人隊伍。
家校社“強鏈接”成為學校德育新的增長點。2009年,學校成立了以家長為主體、社會教育資源共同參與的育人共同體——舜友聯合會,形成了家校社一體化育人格局。十余年里,家校社建立起了決策共商、組織共建、項目共擔、資源共享的協同聯動機制。如泉城小義工等家校合作主題課程,為學生開拓了實踐場域,并讓學生和家長度過了充盈的親子時光。得益于多年來與家長、社會保持的良好合作,“雙減”政策出臺后,學校在短時間內完成了課后服務的提質升級。通過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整體效應,建立了完整的育人鏈條,成為學校德育新的增長點。
多年來,舜耕小學在德育方面的改革,遵循了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及思想品德發展規律,不斷推動學生的自我成長,特別是對德育實效性不高的問題進行了有力回應,學校德育工作兩次獲評教育部德育工作典型案例。學校將繼續心懷立德樹人的使命擔當,與時俱進,針對課程的綜合化實施、新媒體環境下的育人挑戰等問題進行積極探索,為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作者系濟南市舜耕小學黨總支書記、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29日第6版
作者:胡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