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當前我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面臨一些新挑戰,如全球化亟須打破“單一外語”的培養方式,高水平對外開放急需“外語+專業”的復合型人才,人工智能翻譯須加強外語人才的人文素養,培養外語人才文化自信舉措須進一步加強。這些新挑戰對我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要求。高校外語人才當前培養模式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成績有目共睹,但面對新挑戰,該模式還應再創新再完善。經過多年調研,同時總結國內部分外語院校的實踐經驗,完善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或可考慮如下四方面:
優化“外語+專業”的課程體系。具體而言,就是建立外語技能模塊、文化素養模塊和特色專業方向模塊相互銜接、支撐和融合的課程模塊。語言技能課程模塊,尊重語言習得規律,設置“非通用語+英語”“英語+通用語”或“同語系雙語+英語”的語言技能課程;文化素養模塊注重文化素養的理論積淀和語言技能與文化素養的相互滲透;特色專業方向課程模塊依據中國與相應語種國家經濟文化交流對外語人才的需求開設,課程以英語或雙語為媒介,通過實際語言運用進一步提升復語能力,改變“單一外語”的培養模式。
創新“五融合”的人才培養路徑。一是強化價值引領,促進教書與育人深度融合,深化課程思政建設,實現課程思政全覆蓋;二是創新培養模式,促進學界與業界深度融合,深化校政企合作,培養應用能力強的外語人才;三是創新外語教學方式,促進教學與技術深度融合,鼓勵學生探究式學習,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搭建科研平臺,促進教學與科研深度融合,提高學生問題意識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五是推進國際化戰略,促進國內與國外深度融合,與境外教學科研機構聯合,拓展和豐富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復合型人才。
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當今世界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開放、多元、復雜的全球語境中,外語人才被賦予了融通中外、幫助世界讀懂中國的歷史使命。為講好中國故事,可做如下嘗試。一是要培養外語人才文化傳播的使命意識,發揮好外語作為交流工具的工具性價值和培養國際視野、正確價值觀,涵養家國情懷的育人價值;二是要培養外語人才的跨文化思辨能力,運用得體的語言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能力,即不僅要關注語言知識體系本身,還要關注語言的交際和溝通功能,引導外語人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
培養外語人才堅定文化自信。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的文化交流與傳播,既要敞開胸懷,以更加包容的態度接納世界文化,更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身份認同,保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推動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外語人才從事著更加廣泛和專業的對外交流工作,承擔著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講清中國道理、講明中國道路的責任。外語文化教學中要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使外語人才可以扎根本土文化放眼世界文化,并成為優秀文化的傳播者。
在新形勢下,我國高校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如進行以上四方面的完善,將可進一步提高外語人才培養質量,使外語人才更好地服務國家發展戰略,滿足當前國際交流形勢發展需求,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系吉林外國語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06月17日第2版
作者:秦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