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習作教學的誤區,較為典型的有兩處:其一,在初稿擬訂之前;其二,在初稿完成之后。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將其形象地稱為“重兩頭,丟中間”。
習作開始前,教師習慣“發號施令”,將“提要求”當作“實施教學”。例如,正兒八經地告知:本次習作,寫一件“難忘的小事”,需注意“敘述過程要清晰”“事件要描寫具體”“要表達出真情實感”。指令發布后,以一句“開始寫吧”,讓學生“按令行事”。教師則自覺脫離教學的第一現場。
在初稿寫就后,全力進行“美顏加工”,并以此當作挽救寫作質量的“救命稻草”。教師可能會代筆修改,也會力主學生自己修改。所謂“修改”,更多停留在對文字的加工、潤色上。例如,在“說”字前疊加形容詞,讓其更為豐富地表現為“怎樣說”;又如,將詞語替換為成語,在陳述句前引用古文,或是進行半白半古的改裝……這一類的“制作技術”,傳播快,范圍廣,經久不衰,因為其很容易產生讓人迷惑的“優秀作文”的效果。
沉迷于兩大誤區之中,實施不當的教學,無異于人為地制造問題。
寫作學界分析指出:教師沒有真正介入學生的寫作過程,而是在學生完成作文產生問題后,再診斷并展開作文教學的。我們稱這種類型的寫作教學為“治病式作文教學”。也就是說,是在等學生的作文暴露各種問題后再有所作為,而不是在學生“拿到寫作任務時”“完成寫作任務中”有效介入,引導、幫助學生完成一篇合格的習作?!鞍l號施令+美文制作”,直接導致教師主動放棄對寫作過程的參與、監控、輔助,讓習作教學成為“教和沒教都一樣”的無效行為。
在誤區中停滯不前,讓學生參與其間,近似于在“成人化”表達的斷崖前徘徊。朱作仁教授曾經直批這樣的教學“不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實際需要”。王榮生教授則直接稱其為“小文人語篇”,并遺憾地說“重兩頭,丟中間,讓我國中小學幾乎沒有真正的寫作教學”。
困于誤區,源于誤識未除。教師欠缺了對寫作完整過程的認識,讓習作教學研究一直找尋不到突圍的方向。文章并非都是一蹴而就的。特別是小學生參與的“習作”,講究的是學習的過程要充分展開,學習的階段要充分經歷。寫下一篇文章,至少包含5個階段:
其一,預寫。包括事先的構思、選材、立意,對文章的組織、謀劃等。此階段的教學,不是教師單方面發布指令,而是組織師生進行頭腦風暴,對命題進行思維碰撞。讓每個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獲得個性化的寫作靈感。作前指導的丟失,是首因,亟待補齊。
其二,起草。開始寫了,就是與寫作中的真問題、真困難的真正相遇。例如,這一句該如何表達,那一段落該怎樣組織,文章以何種結構組合等。此刻,教師的參與、陪伴,起到備咨詢的作用,教師是學生的“學伴”。
其三,修改。其四,校訂。這是兩個不同的環節,即修改不等于校訂。之前的錯誤做法,就是以對文字的加工、潤色、疊加修辭等校訂的程序,取代了修改。校訂,就是對文字表達的微調。修改則是對文章“動手術”。例如,改素材,更符合主題需要;改主題,更具備傳播價值,富有正能量;改結構,更有助于讀者接受;改文體,以更合適的方式呈現寫作內容等。修改,在文章的上位進行變革;校訂,在文章的末端進行調校。
最后一個環節為:發表。以統編教科書為例,三到六年級的60余次習作中,幾乎都對“發表”做了提示。例如,讀給同伴聽、讀給父母聽、和同學交換讀、張貼在班級的墻報上、投稿等。發表形式的多樣,發表流程的執行,都是為了讓作者獲得習作的成就感。發表,不僅僅指付諸鉛字,更多的是讓文章公之于眾,在讀者的閱讀、關注中,在語意的傳遞中,讓作者本人也能發現問題。問題發現后,才有助于進入二次修改,或者是完全顛覆初稿,“撕掉重來”,進入二次創作。修改—校訂—發表,讓作者體驗到真實寫作的精彩。
基于對寫作過程的了解,如何走出誤區,大致構想也浮出水面。
教師不要只“重兩頭”。不要只顧發號施令,也不能單方面進行事后彌補。在整個寫作過程中,應注意讓“教”隨機嵌入,讓有效的指導和學生的寫作實踐相融合。加上對習作階段成果和問題的及時反饋,實現教—寫—評融合式地推進。作前,教師與學生共同商討,確定寫作構思;起草時,教師全程陪伴,及時發現典型問題,輔助解決;在文章寫作的關鍵節點,還可以暫停并進行集中輔導,幫助學生渡過寫作難關;在作后階段,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評互改,針對問題進行反饋,也可以對過程中發現的個性化表達予以表彰。
有效的寫作教學,教師類似于“籃球教練”,全程在場,全情關注,發現問題,主動協助,全過程不斷鼓勵學生投入新一輪實踐。
當教師對習作教學的認識改變后,才能走出誤區。所幸,統編教科書的頒布,在關鍵時刻送來一股強大的助推力,起到幫助學生克服寫作中預期困難的作用。統編教科書的習作頁面,每一次都保持完整一頁的文字表述。教材編者清晰地提供了建議支架,建議學生“怎么寫”,明確提出“以什么樣的流程推進”;給出了圖表支架,借助圖例、表格、圖示、提綱等,讓作前構思可視化。
還原寫作應有的過程,讓“教”和“寫”以及“評”實現互嵌,讓學生充分且真實地參與習作的全過程,在教學相長中,共同走出習作教學的誤區,體驗真正的學習之樂。
(作者系閩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31日第4版
作者:何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