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濟南“金街”泉城路的百花智谷創客空間,人來人往。大廳里,幾個創業團隊合用一個辦公室;咖啡館內,品嘗著工作人員奉上的酵素飲料,三五客商正洽談合作……
“飲料是入駐我們空間的創業團隊的產品。”百花智谷創始人之一的趙輝介紹說,除了向創業團隊提供“保姆式”服務,百花智谷還負責發掘、包裝值得投資的項目。
“我們目前正在跟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資機構合作,一起孵化本地的項目。說實話,濟南并不缺好的創業項目,缺的是與其不同成長階段的需求相匹配的融資環境。”趙輝說。
經過本土孵化機構發掘和包裝的創業項目卻要到一線城市去融資,是什么讓山東的創客們遭遇了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窘境呢?
創業投資紛紛出走
“目前來看,本地創業團隊的項目中,短期就能盈利的并不多。”百花智谷運營逾半年,趙輝感慨良多。話雖如此,他還是表示,“現在有個項目,核心技術是通過光譜分析檢測物質成分,我就很看好。”
另一位濟南的投資人,山東與時投資有限公司的王祿,對山東的創業現狀如此評價:“好項目少,好團隊少,創業環境差,群聚效應差,缺少創業標桿。”王祿是創客出身的投資人,他經常受各高校邀請,給有志于創業的大學生講課。
對于上述評價,濟南創客劉東表示異議:“是山東本地的投資人的傲慢與不專業,導致了目前的這種狀況。”
劉東回憶,他去年參加了濟南的十幾場創業路演,臺上熱熱鬧鬧,臺下又是提問又是打分,但據他所知,參與的創業團隊最后一分錢的投資也沒拿到。
“有的項目確實不錯,但投資人總希望以一兩百萬的投入換取51%的股權!這跟收購創業項目,外加聘請創業團隊來打工有什么區別?項目原本無限的可能性全被扼殺了。”現在劉東運作了一個專業電商平臺,平臺得到了一線城市投資機構的青睞,剛剛獲得新一輪近千萬元的融資,是資本眼中的“好項目”。
劉東認為,創客的項目宛如一粒粒種子,而資金就是雨露和陽光,“得不到陽光和雨露,種子是不會發芽的。”
劉東說,他去南方某地推介自己的項目時,與身家幾十億的大老板面對面交流,對方會不厭其煩地詢問他關于創業的各個細節方面的問題。他認為,山東本地投資人的理念與一線城市有一定差距,而自己的項目就是得到了投資人無微不至的關懷才成長為一個“好項目”的。
然而,站在資本的角度,有值得投入的“好項目”,自然也有浪費資金的“差項目”。那么,判斷一個項目有無前途的標準是什么呢?
趙輝認為,好的項目應該有成熟的產品與核心的技術;王祿則更看重運營團隊對項目與市場的把控能力,外加現金流狀況。
有趣的是,劉東的觀點與兩位投資人大體一致,但他仍然強調:如果沒有資金的雨露,“好項目”不會憑空冒出來。
資本看重風險與回報,創客看重成長與未來。
或許就是訴求不同,才造成了目前山東創業與投資紛紛出走的現狀:趙輝希望引進一線城市資本,王祿把目光投向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劉東則赴南方創業。
優質項目亟待發掘
一方面是本地創客和資本頻頻擦肩而過,另一方面則是雙方都把目光投向一線城市并屢有斬獲。那么,一線城市的創投資本為什么會關注山東的創業項目呢?
趙輝表示,一線城市資本關注山東,意在發掘山東一些優質的線下企業、隱形的傳統企業,通過注入資金和“互聯網+”的概念促使其轉型。而發掘這些企業的標準,就是趙輝先前提到的成熟的產品與核心的技術。
在一線城市,這類企業早就被發掘走了;而在山東,這些成熟的小企業還在以自己的模式運營,亟待發掘。
“很多人都不知道,濟南是全國水果保鮮技術的研發中心。如果有一個不為人知的小企業能將新的保鮮技術轉化為合適的產品,那必然成為我們的目標。”趙輝如此提醒本地創客。
然而,核心技術和成熟產品明顯不是一般初創業者所能輕易掌握的。劉東認為,只有在創業的第一步就得到扶持,創客才有可能逐漸掌握核心技術和成熟產品,“資本希望通過投資讓企業的‘第二步’‘第三步’能飛快地邁起來,但其實大多數創客的‘第一步’更應該受到關照。”
“說到底,資本是逐利的。項目能不能獲得投資,還是要看盈利前景和投資風險。”王祿認為,資本偏愛幫扶企業的“第二步”是其逐利本性所致。
“如果創客僅有一個想法,而投資研發環節的風險過大,即便這個想法再好、盈利前景再廣闊,資本也會退避三舍。”王祿說,“可如果創客能夠邁出‘第一步’,邁過研發門檻,想法得以落實,那就意味著投資風險已經大大降低,或者至少證明這個項目和團隊有把控風險的能力,他們的‘第二步’自然就會有資本幫扶。”
積累比資本更重要
一線城市資本偏愛山東成熟的項目,或許對本地創客沒有形成直接利好,然而外來資本的注入畢竟能帶來一定的改觀,至少百花智谷對大學生創客的幫扶就說明了這一點。
“現在我們百花智谷就有很多大學生創業團隊入駐,針對這些剛畢業的年輕人,我們的扶持政策尤為寬松。”趙輝所說的扶持政策,主要是提供學習平臺和一對一私教。
扶持大學生創客的成本,無疑需要資本的注入來化解。于是,通過滲漏效應,針對成熟企業的投資最終還是有一部分落在了大學生創客這樣的初創業者身上。
未來的創業環境喜憂參半,像大學生創客這樣的初創業者該如何應對?“我本人就是畢業后在行業摸爬滾打了8年,才決定創業的。”創業前的劉東完成了行業人脈的積累,這為他創業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劉東對初創業者的建議是多聚在一起,“這樣更有創業氛圍,也更容易積累人脈。”
作為創客出身的投資人,王祿認為以大學生創客為代表的初創業者干勁足、創新性強,但在判斷上過于理想化,所以他們創業不應該太功利,應該重在參與。“不要總想著融資上市,創業本身就是對自己提升和積累的過程。”
十幾年前,當王祿還在念大學時就是個創客,他認為自己后來二次創業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上大學時創業的經歷給了他足夠的積累。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劉東”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