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券商重新審查IPO申請企業的財務記錄和信息披露;中國證監會希望將894家申請IPO的公司名單縮減三分之一左右。
實際上,根據和訊財經傳播研究所的報告顯示,在此之前,證監會一直試圖通過監管給A股市場“正本清源”。
該部門新聞發言人鄧舸就曾透露,近日證監會專門部署了首次公開發行(IPO)欺詐發行及信息披露違法違規執法行動;稽查部門對由金融監管部門、證券交易所、有關券商及中介機構、社會公眾及其他線索渠道發現的第一批違法違規線索已經進入執法程序。
除此之外,和訊財經傳播研究所的報告還表明,6月份,證監會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發布《證券公司風險控制指標管理辦法》等話題同樣受到媒體關注。
而在此期間資本市場波動不大,那么監管風暴到底將給A股帶來什么?
有分析就認為,走得快不如走得穩,走得久才是王道,目前證監會正走在一條正確的道路上,作為監管部門,程序正義永遠比結果正義重要。
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許維鴻對和訊網也表示,其能明顯地感受到投資者對中國股市回歸價值投資的美好預期,以及對監管重拳打擊股市造假的期待。不過,以A股目前的兩難處境,短期內期待監管風暴激活市場,恐怕難言樂觀。
許維鴻認為,監管機構應正視中國A股市場以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正視中國文化內涵中“賭性強”的人格特點,而且這種結構短期內不會改變;即便是發展時間更長的香港股市和臺灣股市,散戶依然具有相當強的影響力,投機氣氛比起歐美股市不知道高多少。
監管當局要在投資者教育中,充分曝光機構是如何利用散戶的僥幸、投機心理牟取利益的,把現實充分揭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