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開年的23.16美元/股,到7月7日的12.97美元/股,德意志銀行市值已下跌了44%。這一表現引發市場擔憂。
在今年春節期間,這家德國最大的銀行因為市場對其發行的CoCo債券(銀行發行的歐元應急可轉債)票息償付持悲觀預期,導致其股價下挫,進而引發歐洲銀行股乃至歐洲股市以及全球金融市場的動蕩。
如今,這家百年老店正“緋聞”纏身,在近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金融系統穩定性評估》報告指出,德銀是全球系統性風險的最大凈貢獻者。
更早的時候,德銀的一家美國分部未能通過美聯儲的“壓力測試”,該測試涉及到33家大型銀行,只有兩家被判不及格。
從長期的資本市場表現來看,德銀的表現也比較遜色。證大集團總裁助理兼私募投資總監談佳隆表示,從2014年以來持續下跌的德銀股價,客觀上體現了市場對于該行的悲觀預期。
市場有評論認為現階段最大的擔憂來源于其大規模的衍生品敞口。此前數據顯示,這一敞口高達728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同時,可以平衡風險的零售銀行和信用卡業務不多。
華爾街日報(博客,微博)作者Antonia Oprita表示,這一數字乍看很驚悚,但敞口總規模不同于凈額,將正負頭寸抵消后,凈頭寸約為203億美元,相對可控。此外,風險敞口對于所有銀行都是問題,摩根大通曾一度是世界上第二大衍生品持有者,總敞口高達695億美元。
對于被貼上“最大的系統性風險貢獻者”這一標簽,德銀方面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IMF的報告實際是評價德國的金融體系,德銀自然在其中占了很大的分量,因此其系統重要性和關聯程度很高,無論在本地市場還是國際上,相關性都非常強。“要注意到,德銀仍然很穩健。德銀總損失吸收能力(TLAC)為1090億歐元,為交易對手方和存款方提供了額外的保障。德銀在滿足TLAC的規定上完全沒有問題。”
有市場人士分析介紹,壓力測試結果的評估包括“定性”(qualitative)和“定量”(quantitative) 兩個部分。德銀未通過的原因是在定性評估上出了問題,美聯儲認為該行的融資計劃具有“普遍而嚴重的缺陷”。不過,作為首次提交壓力測試結果的歐洲銀行,此前亦有匯豐銀行、蘇格蘭皇家銀行等未通過測試。
亦有德銀人士表示,參加美聯儲測試的是德銀的分支機構,其總資產在德銀母公司占比不到5%。不過,德銀表示將總結壓力測試的經驗教訓,在未來壓力測試中提高融資計劃。
德銀方面還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德銀在進行自身戰略調整。在其2020戰略中,圍繞結構簡化和效率提升,涉及業務條線的重新梳理、退出10個國家的境內業務操作、縮減員工人數、甄選客戶、升級IT系統、撤銷部分關聯機構;德銀還在積極降低風險水平,不斷提升其資本結構。
鑒于中國在內的亞洲市場在德銀業務中做出了較多的貢獻,德銀方面表示將繼續保持在亞洲區的現有戰略。
在1月份德銀年度記者會上,時任德銀集團聯席首席執行官于爾根·費琛(Jürgen Fitschen)表示,德銀在亞洲發展超過三十年,建立起了強大的業務網絡,此競爭優勢非朝夕可以復制。他強調,2015年德銀在亞洲地區營收上漲14%至44億歐元,所有業務部門業績均取得了兩位數的增長。三年前啟動的成本削減計劃也已取得成效。于爾根·費琛同時表示,德銀對亞洲以及對包括中國在內的任一市場的關注和發展不會有絲毫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