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房地產一直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支撐力量。某不愿具名的經濟學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政策上有一個兩難的選擇——控制房價,經濟可能有大幅下滑的風險;不控制房價,又要警惕房地產泡沫可能越吹越大,隱含更大的風險。“所以在政策上,一定要拿捏好。不能打壓得太狠,也不能不管它。”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指出,鑒于房地產是具有很強地域性的一個特殊產業,全國各地差異比較大、情況也不一樣,從當前情況來看,房地產高增長和普增普漲的階段已經結束。但是,“它仍然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很重要的一個行業,從今后調整角度來講,一定要適應房地產本身的運行規律,要注重因城施策、因地制宜。”
警惕居民加杠桿風險
新增房貸增長加快,也被市場解讀為居民在快速加杠桿。
周景彤指出,“住戶部門的貸款中,房貸占了很大比重,房貸快速增加,個人的負債必然是上升的。從個人資產負債角度來說,杠桿在不斷增加。”
這是存在一定隱患的。海通證券(600837,股吧)首席宏觀分析師姜超認為,居民房貸收入比可以更準確地刻畫居民償付房貸的能力,美國、日本房貸收入比的起伏與地產泡沫的生滅同步進行。目前中國居民房貸收入比為0.46,已超過日本房產泡沫時期的水平。若按現有速度擴張,則將在5年內達到美國次貸危機前的歷史高點。
姜超表示,上半年中國新增房貸與GDP的比值高達6.4%,不僅遠超日本歷史高點(3.0%),也接近美國歷史峰值(8.0%)。這意味著居民購房邊際杠桿率或已接近極限。他進一步指出,“居民加杠桿是危險的‘游戲’。中國居民負債率或被低估,中國房貸高增長不可持續,地產泡沫值得警惕。”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也指出,近些年中國居民杠桿率增長非常快,從2005年的17.1%猛增到2015年的39.9%,這是由于中國一直把居民加杠桿、政府部門加杠桿,作為應對企業負債對經濟增長帶來沖擊的重要藥方。
不過,中金公司研究部近日發布的一份報告認為,相對國際可比指標,中國目前的房貸杠桿和房貸負擔能力還未超出合理范圍。該報告指出,截至2016年6月底,中國房貸存量為16.8萬億人民幣(與央行的數據有一定出入),占過去四個季度GDP總和的24%。而日本2014年這個比例為41%;美國2007年為73%,2015年為53%。相比之下,中國房貸存量占GDP的比例并不高。與之相應,中國房貸支出占全部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較低。
周景彤也表示,居民部門的杠桿率總體并不高,還有提高的空間。但是需要注意,過去一兩年居民杠桿率提升很快,這存在一定的風險。
中信銀行(601998,股吧)首席經濟學家姚景源認為,房地產業去庫存,不能用加大杠桿率的方法,這是核心問題,否則可能會加大風險。相反,應該把杠桿率盡可能地降低。今年一季度,房地產杠桿率確實存在一些風險,現在基本上開始回歸,沒有繼續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