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柏林5月13日專電(記者胡小兵)中國華為公司12日在柏林新聞中心發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中國人和德國人對“數字化”有著不同的感知,但雙方都對彼此抱有興趣,希望增進相互了解。
參與這項調查的德國智庫全球與區域研究所副所長瑪戈特·許勒當天在柏林說:“無論是德國人還是中國人,對對方都抱有興趣。掌握更多有關對方的知識和更加緊密地接觸將有助于消除彼此的陌生感。”
這份名為“中國—德國:感知與現實”的調查報告發現,60%的德國被調查者認為,隨著數字化的推進,現有工作崗位將被裁減;而57%的中國人確信,數字化會創造額外的工作崗位。53%的德國人視“數字化創新”為一種潛在的危險,而66%的中國人則認為它具有使用價值。
德國人認為,13歲以上的孩子可以擁有一部智能手機,而中國人認為,孩子應長到15歲以上才可以有自己的智能手機。
除了聚焦“數字化”問題之外,報告再次對“政治和國家”、“經濟和創新”以及“社會和文化”等話題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顯示,61%的中國人認為,德國經濟增長對中國經濟發展能起到重要作用。而德國企業界人士認為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將對德國構成威脅的比例下降,由2014年的51%降到現在的34%。多數德國人表示,德國對華貿易關系與其對美貿易關系同等重要,甚至超過對美貿易關系。
當中國人提起德國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德國的經濟實力(占66%)、汽車(34%)以及技術(30%)。此外,啤酒和足球分別占到受訪者的12%和11%。而德國人對中國首先想到的是經濟強大(34%),其次是人口增長(16%)等。
64%的德國人相信,中國的技術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德國人知道的中國品牌包括聯想、華為、阿里巴巴和英利太陽能等,而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德國品牌為寶馬、奔馳、大眾和西門子。
談起兩國名人,德國人知道毛澤東、孔子,而中國人知道馬克思和歌德。
瑪戈特·許勒在新聞發布會上說:“華為的調查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中德兩國對對方的認知發生著改變,年青的德國人對中國形象給予更加積極的評價。作為德國的經濟伙伴,德國受訪者認為中國非常重要,對中國經濟實力強大的擔憂近期有所減弱。”
“感知與現實”調查自2012年以來每兩年舉行一次,此次由中國華為公司委托德國智庫德國全球和區域研究所、杜伊斯堡—埃森大學和TNS Emnid民調機構等在中德兩國進行。兩國各有1000名民眾、200名企業界人士和100名政治決策者接受了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