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百姓賬本)從吃“農家飯”到吃“旅游飯”——海南北仍村變遷記
新華網海口10月28日電(記者夏冠男)“5年前,我絕對想不到村莊會變這么美,更沒想到自己會當老板!”北仍村村民王秋香在自己開辦的“草寮咖啡館”門口招呼著客人,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
北仍村位于海南省瓊海市官塘開發區,這里是溫泉資源豐富的旅游景區,大量旅游酒店和高檔小區聚集。然而,緊鄰著幾個高檔小區和酒店的北仍村卻長期難以享受到“城里人”的待遇,村莊依然貧窮落后。
“村里地少,很多人都出去打工賺錢。”王秋香告訴記者,受生活所迫,她到官塘一家星級酒店打工,一工作就是17年。但直到近幾年,王秋香的打工生活迎來了“轉折點”。
2012年底,瓊海市將“不砍樹、不拆房、不占田”作為城鎮化的一條準則,推動就地城鎮化。市政府出資對鎮村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升級、完善提升,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根據各鎮村特點,引導百姓發展特色產業。截至目前,瓊海在農村基礎設施改造和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累計投入超過了5億元。
北仍村在市政府的支持下完善了道路、供水、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修建了8公里長的環村綠道,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統一收集、處理。現在走進北仍村,鄉間綠道曲徑通幽,農家小院錯落有致,茂密的檳榔林、三角梅、朱蕉等樹木植物點綴其間,充滿了海南鄉村的“原汁原味”。
不僅如此,在村莊改造過程中,設計者還挖掘利用當地的傳統習俗、風土人情,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人文內涵。生產隊文化室、守園草寮、捉雞走游戲園等極具當地風情的元素被一一重現,閑置的民居成了民宿,村民議事廳被改造為“北仍客廳”,成為村民的休閑文化廣場。
原生態的景觀和古樸的民風,讓很多追尋“鄉愁”的人認識了北仍村。周邊小區主動拆除圍墻,把北仍村變成“后花園”,越來越多的外地游客也來到這里感受“鄉愁”,駐足品味,鄉村旅游熱逐步在北仍村蔓延開來。打工多年的王秋香敏銳地發現了商機,在村中一片檳榔林里開起咖啡館,沒想到一下就火了。“剛開的幾個月,每月都有一萬多元的利潤,碰到假期,都忙不過來。”
看到家鄉巨變,越來越多的北仍村民從外地返鄉,在家門口吃起“旅游飯”。村民王理強去年夏天和幾個村民合股開了一家“鄉愁味道”農家樂,生意火暴,投資的30多萬元不到一年就收回了。王理強打趣道:“以前村民在家覺得‘農家飯’不好吃,出去打工,現在都紛紛回來吃‘旅游飯’。”目前,北仍村148名村民基本都返鄉就業,在家門口謀得一份不錯的工作。
王秋香說,原本在酒店打工,一個月只有一千來塊錢,現在回鄉當老板,月收入上萬元是經常事;村里十幾個村民跟著王秋香打工,一個月就有2000元收入,再加上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年收入可觀。
瓊海市委書記符宣朝說,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創造更多創業和就業空間,吸納當地農民“不離鄉、不離土”就地就業致富,這是老百姓在城鎮化中主體地位的體現。而實現城中有鄉,鄉中有城的“田園城市”既讓老百姓找到鄉愁“寄所”,又讓游客能享受原生態景觀。這種特色城鎮化的成功,讓瓊海的鄉村旅游“火”得順理成章。
在今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期間,北仍村成功地舉辦了一場高級別的外事活動,這讓其知名度傳遍大江南北。現如今,北仍村已經成為瓊海乃至海南鄉村旅游的一個“標桿”,先后獲得“中國鄉村旅游創客示范基地”“中國最美休閑鄉村”等稱號。
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北仍村的變遷背后,是近兩年海南原生態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這得益于海南省各地在推進城鎮化和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愈發注重對生態的保護和文化風貌的尊重,接長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改善農民收入結構,促進農業轉型升級。
據統計,2014年至今年上半年,海南鄉村旅游點接待游客1053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35億元,增速均超過16%;至2014年底,旅游業直接帶動3萬多人脫貧,占到總脫貧人口的15%;間接帶動脫貧人口4萬多人,占到總脫貧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