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2016年1月25日《京華時報》報道,北京城區目前是5公里以內就能找到充電樁,到2016年底能夠實現3公里以內。2017年底,京津冀區域內所有高速路都要建充電設施,每個服務區將建有4個快速充電樁,以滿足市民的普遍需求?,F在有7條高速公路已經在陸續建設充電樁,高速服務區設計標準是每50公里一個,大概一個服務區有4個快速充電樁。未來只要有服務區的地方都會有充電設施,一般公共場合以快充為主,30分鐘就能滿足80%的充電量,使用效率高,能符合普遍的需求。
對于已經擁有新能源車,以及即將能使用新能源車的不少人或單位來講,此消息的確是個喜訊。然而,在相當多的人或單位來看,限購背景下偏重充電樁的意義有限。
誠然,在2015年9月29日,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指令道,“各地不得對新能源汽車實行限行、限購,已實行的應當取消”。緊接著, 10月22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推進工作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次批示道:加快發展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是促進汽車產業轉型升級、搶占國際競爭制高點的緊迫任務,也是推動綠色發展、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重要舉措。并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亦強調指出,發展新能源汽車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采取更加有力有效措施,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加快把新能源汽車搞上去。要打破地方保護壁壘,取消限行限購,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建立統一開放、有序競爭的全國市場。
然,包括北京、深圳等在內的一些城市,至今并未真正執行國務院的上述有關政令,而是另起爐灶,以所謂的地方版“不搖號”政令予以敷衍了事。
不可否認,有關城市的決策者、行政者,以及樂意為之站隊的某些學人,以及其他言論者所稱的交通擁堵等問題,在短期、局部范圍內確實是客觀問題。
但是,確保中央政令暢通無阻,是任何一級地方的應有之舉。何況,中央層面就新能源車是否限購問題發出的指令,既是合乎民意的,又是高瞻遠矚的,也是跟世界汽車發展行業大方向相一致的。
實際上,治理交通擁堵的辦法很多,譬如,錯峰出行,實行燃油車單雙號。還有,對于很多人或單位來講,使用經濟又實惠的新能源車,幾乎是其的不二選擇。但是,“不搖號”政令掩蓋下的限購嘴臉,使得很多人或單位沒權利購買新能源車。如此,偏重充電樁在很大層面上,既是資源的浪費,又是擺設,甚至是政治作秀,或腐敗的溫床。
其實,隨著社會的發展,在很大范圍內燃油車必然會被新能源車所取代。換言之,從根本、長期和全局來看,新能源車并不會加重交通擁堵問題。也就是說,將交通擁堵問題歸罪于新能源車是有失公允的。
特別是,新能源車既節能減排,又是霧霾的重要克星。
總而言之,筆者羅豎一認為,限購背景下偏重充電樁的意義有限。換言之,惟有所有地方不搞“法外之地”,不做不受天子號令的“諸侯國”,而能真正貫徹執行中央層面新能源車“不限購”之政令,才能讓充電樁建設意義最大,而最大限度地利國利民。(文/羅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