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型P2P平臺加入“爆雷”隊列 受害投資客多為中老年人
■IT時報 吳雨欣
不知何時起,城市的繁華地帶多了許多P2P線下理財店鋪,自稱高級理財師的人站在地鐵口、公園門口游說老人們一擲千金,方式簡單粗暴卻十分有效。那些年輕人避之不及的所謂“高利率、零風險”項目卻成了老年人眼中的香餑餑。
雖然《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中指出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向出借人提供擔?;蛘叱兄Z保本保息,向非實名制用戶宣傳或推介融資項目。但在《IT時報》記者走訪中發現,由于該辦法還未正式實施,P2P線下理財門店依然照常營業,對于在店門口站臺的理財顧問們來說,路過的中老年人正是他們眼中的獵物。
被高利息吸引,老人積蓄無法提現
繼被稱為“華中地區最大線下理財公司”的武漢財富基石“爆雷”(用來形容P2P平臺破產、跑路等)后,另一家P2P理財平臺武漢盛世財富于1月11日發布公告稱,因受到當前P2P行業市場狀況惡化以及公司惡性負面消息影響,造成平臺投資者集中擠兌,無法按時兌付本金和利息。事發后,公司中高層領導都也已不知去向。
“風控嚴格,安全無憂,每月收利息,到期收本金”是投資者聽到最多的宣傳話術。 67歲的李建國(化名)在超市收到宣傳單后,便對盛世財富“保本保息、高達17%的年化收益率”誠信寶A產品動了心,跟著一群年齡相仿的大爺大媽在盛世財富武展店先后投資了10萬元。盛世財富提現困難后,對網絡并不熟悉的他把維權事宜交給了女兒小米,小米告訴《IT時報》記者:“我父親投資算少的,投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大有人在。老人一輩子省吃儉用,一個月退休金才2000元,是輕信了業務員無風險的話,才敢把錢拿出來,懂行的人一看17%的利息,誰還敢投?”
“我婆婆84歲,大姑姐66歲,兩人一共投了15萬元。大姑姐退休在家,家境并不富裕,現在又被騙了10萬元,每天眼淚汪汪的。婆婆看女兒難過,自己也傷心?!眴萄ɑ└嬖V《IT時報》記者。
“業務員說公司已經在深圳上市了,董事長朱佳寧還上過央視的《影響力對話》,2011年當選武漢市硚口區第十三屆人大代表,怎么能想到會出問題!”投資人在維權QQ群里感慨。
為了拉攏顧客,門店經常會給投資者送小禮品或組織旅游。去年12月20日至12月24日,盛世財富便拉著一群人去了歸元寺辦祈福交流會,會上,兩名僧人設壇做法,祈福盛世,不少老年人現場做了交易。
從投資人向《IT時報》記者提供的合同來看,投資人先把錢打到盛世財富法人代表朱佳寧的賬戶,再轉向借款人何齊勇,而何齊勇在多位投資者合同中都曾出現過。
根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查詢結果,盛世財富的母公司萬安盛世集團的一位自然股東也叫“何齊勇”,他同時是武漢金鴻科技產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該公司與盛世財富一樣,同是萬安盛世集團旗下公司。
沒有第三方賬戶托管、借款人與萬安盛世集團自然股東、金鴻科技法人可能是同一人,平臺疑似自融,這些顯而易見的漏洞被缺乏風險意識的投資人忽略。
據了解,盛世財富線下投資人以中老年人居多,該平臺在湖北省共有14家金融門店,單漢街店一家門店上報的資金就已達上億元。
目前,朱佳寧已自首,正接受調查。投資人則希望能盡快取回本金,安心過個好年。
資金漏洞堪憂,業務員素質普遍不高
從“e租寶”涉嫌違法經營活動事件,到《辦法》的出臺,再到上海、深圳、北京等地相繼暫停新增互聯網金融平臺注冊,上述一系列舉動似乎都未影響P2P線下門店的生存狀態。繁鬧的街上依然可見業務員專挑老年人發傳單的身影,如果不是老年人強硬的拒絕,業務員可以跟著老人們走很長一段路。
1月20日,記者走訪了上海三家P2P線下理財門店。一位理財門店的業務員告訴《IT時報》記者:“12月份,即使e租寶、大大集團的負面新聞鬧得滿城風雨,我們的門店月業績也有500萬元,中老年投資者居多。”
在該門店,業務員進一步告訴記者,平臺與第三方支付合作,信息高效透明,不會觸碰客戶資金。但從業務員提供的證明來看,該平臺只是擁有第三方支付的支付接口。在記者提出疑問后,該業務員又拿出一份平臺與某銀行的風險準備金托管協議,稱只要借款人逾期,就可以用風險準備金為借款人墊付。
但據記者了解,風險準備金通常只有出現大面積逾期時才會動用,是否墊付、墊付多少,規則由平臺方自定,而大面積逾期時,款項總額很可能遠超過風險準備金。盛世財富在中國工商銀行洪山支行設立了1000萬元的風險保證金,可其一個門店無法兌付的金額就在上億元,保證金無疑是杯水車薪的。此外,平臺若想以賬戶中的款項做抵押貸款,也有操作空間。
隨后,那位業務員再次向記者解釋:“投資人與借款人是系統自動配對,帶著身份證銀行卡,先付款后配對,從你的賬戶打到第三方支付平臺,再由第三方支付平臺轉向借款人,這個錢是第三方支付平臺操作的?!?/p>
先付款后配對且投資人及借款人均不需要在第三方支付平臺開立賬戶,那是誰的賬戶在第三方支付平臺收投資人的錢呢?業務員告訴《IT時報》記者:“是董事長的賬戶,之后再由董事長的賬戶轉至借款人賬戶,這是債權轉讓?!?/p>
此外,在記者的走訪中發現,這些業務員的業務素質普通不高,從他們介紹的投資產品和方式來看,P2P理財平臺的資金漏洞令人堪憂,而面對對互聯網金融知之甚少的老年人,這些業務員侃侃而談,面對他們的游說,老人多是表情茫然,最后將關注點落在高利率上。
齊磊(化名)是去年剛畢業的大學生,每月能拉到200多萬元的投資,是其平臺下一家P2P門店的團隊負責人。他告訴《IT時報》記者,業務員盯上中老年人是因為他們更有經濟實力,更信任面對面的交流,加上線下門店的租房及人員費用,起投金額也比較大。他的服務對象也多是中老年人,最大的投資人有80多歲。
監管未實施,P2P線下門店依舊大肆拉人
“除信用信息采集、核實、貸后跟蹤、抵質押管理等風險管理及網絡借貸有關監管規定明確的部分必要經營環節外,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不得在互聯網、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及其他電子渠道以外的物理場所開展業務。禁止向非實名制注冊用戶宣傳或推介融資項目?!?《辦法》中指出,P2P的線下門店不能向非實名注冊用戶進行推介和銷售產品。這也被認為是開展線下業務P2P平臺的緊箍咒。
“與禁止P2P線下理財門店相契合的是合格投資人概念,合格投資人應當擁有非保本類金融產品投資的經歷,熟悉互聯網且風險自負。線下投資人普遍年齡較大,他們不熟悉互聯網,不懂分散投資,投的金額也比較大,碰到問題平臺,對他們打擊很大。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今,線下投資人被一刀切地認為是不合格的投資者?!本W貸之家CEO石鵬峰告訴《IT時報》記者。在他看來,P2P線下理財門店的信息不透明、操作不規范也是其將被取締的原因之一。
對于P2P線下理財門店應如何轉型,石鵬峰說:“平臺可以把線下業務逐步轉到線上、將門店改成投資人售后咨詢或轉型做其他的投資理財產品。無論如何,轉型都要傷筋動骨?!?/p>
由于目前《辦法》未正式實施,更多的平臺還在觀望。記者走訪的三家P2P門店業務員均告訴《IT時報》記者,門店依然像往常一樣為投資人推薦產品,并未聽到公司要轉型的消息,即使門店要被取締,也有18個月的過渡期,對他們而言,難的不是2016年,而是18個月過渡期后的2017年。
令人擔心的是,在這個政策監管的“空窗期”,不知又有多少問題P2P平臺會“爆雷”,同時又有多少中老人年的養老錢不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