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刊文指出,氣溫和經濟發展有關聯嗎?答案是肯定的,但二者并不是線性關系。一項新研究顯示,以13°C為平均氣溫界限,無論國家貧富,氣候變熱或變冷都會對經濟增長造成損害。這篇文章具有一定參考意義。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和許多政治家一樣,將空調視為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因為這能讓他們的工人始終在有冷氣的廠房里工作,而不是在高溫下昏昏欲睡。
經濟學家曾經認為,富裕國家更強的制冷能力讓它們能夠抵御全球變暖導致的氣溫升高對本國經濟的損害。而在貧窮國家,更高的氣溫往往帶來更緩慢的增長。
但氣溫和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必然存在線性關聯。今年10月發表在《自然》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發現,真正起作用的可能是一個“最佳溫度”,以其為基準,過冷和過熱的天氣對經濟增長的損害一樣大。13°C就是研究者尋找的這個“神奇溫度”:在年平均氣溫不超過13°C的國家,無論貧富,更熱的年份都對經濟增長有利;而在年平均氣溫超過13°C的地區,氣溫高于這個基礎就會開始損害增長。由于國與國之間存在的差異,如果把富裕世界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更高的氣溫所帶來的平均影響,就模糊了這樣顯著的效應,也弱化了氣候變化的普遍后果。

氣候變化對富裕國家有切實的損害。研究顯示,如果不采取措施阻止全球變暖,全世界在2010年至2100年間的耗電量將增加83%。生產力下降、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對沿海大城市的威脅都是氣候變化的直接后果。即使富裕國家有更多抵御手段,也難逃氣候變化的間接影響:與更為脆弱的地區之間的貿易將減少,而難民將激增。(文章來源:《經濟學人》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