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12月24日報道12月21日,長安汽車(微博)自主品牌乘用車年度銷量突破100萬輛,而就在6天前,隨著逸動EV在重慶下線,長安汽車自主品牌乘用車2015年度產量已突破100萬輛,實現中國汽車歷史上首個中國品牌的“雙百萬”,對長安汽車來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在汽車行業,年產銷過百萬的實現可謂是一家企業成熟與體系力全面提升的標志。目前,汽車行業僅有上海大眾、一汽-大眾、上海通用、北京現代等車企達 成年產銷百萬輛,分別用時26年、20年、13年和11年。而正在與恒大因胸衣廣告對簿公堂的東風日產,也有望于今年擠進年產銷“百萬輛”俱樂部,這從其 2003年成立時算起也已耗時12年。令長安汽車自豪的是,該企業從2006年首款乘用車奔奔上市開始,以9年的最短時間,成為第一家中國品牌乘用車年產 銷過百萬的企業,并超越合資企業的增長速度。
今年以來,微增長已成為中國車市的常態,大多數車企銷售增幅明顯放緩甚至出現負增長,而自主品牌和日系這兩大陣營普遍逆市上揚,與它們在SUV這一 細分市場提前布下重兵密不可分。長安汽車也不例外。2015年1~11月,長安汽車銷售汽車253.2萬輛,同比增長8.4%。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 達到93萬輛,同比增長30.3%,增速高于行業8%,排名中國自主品牌狹義乘用車第一。此后,不到一個月時間,長安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再由93萬輛上升 至100萬輛,這100萬輛主要是由轎車、SUV、MPV三大板塊構成,并主要由逸動、悅翔、CS35、CS75、歐諾等產品組成,這幾款產品占比達 85%。
成為首家年產銷突破百萬輛的自主品牌,長安汽車方面將其歸功于全球化研發格局、準確把握客戶需求、強大的體系實力等五大因素。長安汽車始終堅持自主 創新和正向研發,已經在中國、美國、英國、意大利、日本建立起全球研發體系,自主研發實力連續6年居行業第一。研發投入占銷售總額的5%,上個五年累計投 入160多億元。根據長安汽車的內部統計,目前已有37%的用戶從合資產品轉化而來。
然而,作為中國自主品牌“優等生”,長安汽車雖然在近幾年取得長足的進步,部分自主產品質量甚至超過合資平均水平,并且現已加入百萬輛俱樂部,但 是,與世界第一陣營的車企相比,在人才、技術、管理以及盈利能力等方面尚有較大差距。在快速擴張的過程中,長安汽車多方面能力還有待提升。在過去一年多時 間,長安自主品牌及合資品牌發生多起召回,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該公司在急速擴張中對供應商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地方。
此外,在盈利能力等方面,長安汽車與跨國車企巨頭也相差甚遠。2014年,長安汽車營業收入為529.13億元,同比增長35.18%,報告期內, 公司實現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75.61億元,同比增長124.46%,這主要是由旗下合資企業長安福特這一“現金奶牛”貢獻,長安福特的凈利潤貢獻占 長安汽車利潤的96%。而長安自主板塊則多年處于虧損的狀態,直至今年才扭虧為盈。與世界第一大汽車制造商豐田相比,長安汽車的盈利水平不止被甩幾條街的 差距。全球年銷量突破千萬輛的豐田,在2014財年運營利潤增長20.0%至27505億日元(約合1423億元人民幣),凈利潤增長19.2%至 21733億日元(約合1124億元人民幣)。
即使位居中國自主品牌銷量第一,但要與跨國車企巨頭并肩而立,長安汽車尚有較長一段路要走,100萬輛僅是“成年禮”,離“成家立業”尚需時日。在 長安汽車制定的“愿景2025”全球戰略規劃中,到2020年,全球銷量目標為440萬輛,其中長安自主品牌為233萬輛,排名有望從全球第15位提升至 第12位;而到2025年,全球銷量和自主品牌銷量目標則分別上升至600萬輛和340萬輛,有望沖進世界前十名之位。
全球化之路漫漫其修遠兮,長安汽車及其他中國自主品牌還需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