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罕見“倒春寒”致上海蔬菜價上漲明顯
“上海菜、全球來”
江橋市場里還有一個有趣的新現象,罕見的寒流天氣正在把“上海菜、全國來”改寫成“上海菜、全球來”。市場內,來自越南、緬甸等國的冬瓜、南瓜、紫薯、小辣椒等蔬菜也來“馳援”,第一批30噸已到達
“上海菜,全國來。”市民的“菜籃子”九成以上來自全國各地。今年以來,全國三次大范圍、超強度的寒流對南方地區蔬菜生產造成重大損失。尤其是3月上旬的“倒春寒”天氣,對本市當季客菜的主要產地福建、廣東、廣西、云南甚至海南都影響極大,寒流所到之處,蔬菜無不遭殃。海南冬瓜、福建土豆番茄幾乎全軍覆沒,福建蠶豆、廣東土豆、海南各類豆莢椒類大幅減產,云南蔥頭、浙江竹筍推遲上市……這些因素,導致近期本市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蔬菜批發價格比春節前上浮明顯。
昨天,記者在上海最大蔬菜批發市場江橋市場看到:剛剛卸貨的一批來自浙江的大白菜,每500克批發價上漲到1.7元—1.8元,而節前的價格僅為每500克0.4元—0.5元。這批大白菜的經銷戶邢老板告訴記者,“產地收購價就要達到1.8元—1.85元,我這是在做虧本生意!”他說,寒流造成當地蔬菜大面積受災,全國客商都在排隊要貨,于是當地菜農開始惜售,“這個情況是我做蔬菜批發生意20多年來第一次碰到。”記者在市場還看到,漲幅比較大的客菜品種還有冬瓜,已經從節前的每500克1元—1.4元上漲到2.5元—3元。
應急預案價格開始回落
為應對嚴峻的蔬菜供應形勢,本市已經啟動應急供應預案,主要舉措有:對外省市供滬蔬菜經營戶實行減免市場交易費等措施,其中綠葉菜全免,瓜果類減免10%,吸引外省市蔬菜入滬交易;完善標準化菜場、生鮮超市、智慧微菜場、社區菜店、臨時售菜點及網絡配送等銷售模式,推進直采直供,減少中間環節,有效降低流通環節成本;同時,本市各區縣商務部門也已采取物價調控、產銷直供補貼、對困難群體的補貼等多種措施,盡量減少主副食品價格高位運行對市民生活的影響。
應急預案啟動后,加之各地氣溫回暖因素,本市各大蔬菜批發市場的價格已經開始回落。據市商務委提供的最新數據,近一周,本市七大農產品批發市場(江橋、江楊、農中心、西郊國際、龍上、七寶商城、中山)蔬菜總成交量為53467噸,周環比下降4.4%,其中郊菜成交量為8976噸,周環比上升4.3%。客菜成交量為44490噸,周環比下降6.0%。蔬菜批發市場交易平均價為4.71元/公斤,周環比下跌0.2%。
在零售環節,價格周環比、月環比也開始下降。據抽樣調查,蔬菜在中心城區9個區的45家標準化菜市場,平均零售價7.21元/公斤,周環比下跌1.2%。20個主要品種蔬菜周環比、月環比普遍有所下降。郊菜方面,青菜周環比、月環比分別下降7.44%、31.17%,菠菜分別下降10.73%、27.39%。客菜方面,卷心菜分別下降0.87%、10.41%,芹菜下降6.07%、14.27%。
市商務委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未來隨著氣候逐漸變暖和雨水增加,蔬菜生長周期相對縮短,有利于蔬菜種植,上市供應量將逐步增加,但幅度不會太大,預計蔬菜價格將穩中有降。但是進入五六月份以后,隨著高溫天氣的增多,本市蔬菜供應又將逐漸進入淡季,蔬菜價格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波動。”
產銷對接增加時蔬供應
連日來,本市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還積極與全國各大基地產銷對接,保障蔬菜市場供應。江橋、江楊、上農批等大型蔬菜批發市場深化與江蘇、山東、云南、海南等地蔬菜產區的產銷對接,實時發布市場需求信息,增加時鮮蔬菜供應量,尤其是增加受市民歡迎的竹筍、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