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杭州3月17日電(記者秦辰柴燕菲種卿)企業減負需要從法律上得到突破?!罢行┦召M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亟需修改完善相應的法律規定”。
在中央主流媒體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專題采訪團16日抵達浙江杭州后的采訪座談會上,浙江官員為企業減負尋求“鼓與呼”。而采訪團此行的目的,正是為了探尋中國經濟增長新動能。
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承壓,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連續7個月低于榮枯分界線。中國經濟前景如何?“補短板”應該怎么補?座談會期間,浙江省經信委副主任凌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浙江作為經濟大省、能源小省,一度面臨用工短缺的現實困擾,浙江下了一招轉型升級的大棋:“機器換人”。這一換,近兩年每年換出了60萬左右低端簡單用工的空間。
“必須換?!绷柙浦赋?,企業面臨的是生存與發展的考驗,不能“形而上”的看待這一問題,只有升級,企業才有競爭力,才能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叭绻髽I倒閉了,那什么就業都沒了?!绷柙普f,“機器換人”后,預想中的就業問題并沒有出現,就業人員結構卻得到了優化,企業的效率與產品的品質也上去了。
值得注意的是,為了更好地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減稅費”再次成為全國兩會的熱詞。浙江省依法納稅取得的成效顯著:稅收收入在財政收入中占比超過九成,而剩下的收費內容,大多是國家法規或國家部委有明確規定要求收取的。
市場經濟是誠信經濟。據企業反映,有些費用不該收,卻因有規定又不能不收。比如,企業必須交錢對天平秤等計量器具進行檢定。但如果有的企業不講誠信,就算天平秤是合格的,也生產不了合格的產品。在談到“補短板”的問題時,他指出,在產業發展中,應該正確的理解“短板”的概念,“短板”應該是“長板中的短板”,“補短板”就要去補那些通過進一步完善可以更好地發揮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短板”。
“浙江為全國經濟穩增長、調結構提供了有力支撐。”數據顯示,在全國經濟增速放緩的情況下,浙江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快于全國、好于預期,2015年浙江GDP比上年增長8%,增速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比全國高出1.1個百分點。同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也位居全國前列。
這些成績的背后,是各級地方政府落實簡政放權、推進“創業創新”的一系列舉措。未來幾天,中央主流媒體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專題采訪團將聚焦杭州,通過杭州跨貿小鎮,阿里巴巴、娃哈哈集團等不同領域的領軍企業,探究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與希望。(完)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