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3月17日專電題:保險業從“互聯網+”中汲取增長新動力
新華社記者潘清、王濤
被稱為經濟“新風口”的“互聯網+”,不僅為傳統產業注入活力,也深刻地改變著金融業的生存狀態。與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保險業,從“互聯網+”中汲取增長的新動力。
中國平安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披露的財報顯示,2015年集團實現凈利潤651.78億元人民幣,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542.03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36%和38%。
高速增長的互聯網金融業務,成為這份年報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數據顯示,截至上年末集團互聯網金融總用戶達到2.42億,較年初增長近76%,移動端累計用戶數過億,用戶在核心金融公司與互聯網金融公司間的遷徙超過千萬人次。
“邁過1.0自營模式和2.0開放市場,中國平安已進入‘互聯網+綜合金融’以及‘綜合金融+互聯網’的3.0時代。”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年度業績報告說明會上透露,聚焦“大金融資產”和“大醫療健康”兩大產業,中國平安的互聯網金融業務將在2016年獲得更大提升。
當前,“互聯網+”正成為傳統保險業創新發展的路徑。來自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已有61家保險機構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當年互聯網人身保險累計保費達到1465.6億元,較上年增長3.15倍。
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在于快速獲客,能夠在較短時間內積累海量的數據,有助于保險機構對所有風險作出精準的定價。
在黃洪看來,今后互聯網在保險業的發力點不僅僅是簡單的商品銷售,而是保險產品的定價、核算、經營、管理、服務以及理賠。互聯網與保險行業的深度融合會創造出保險經營新的商業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保險與互聯網嫁接所展現出的誘人前景,正吸引更多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目光。繼阿里巴巴、騰訊、中國平安合作成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眾安保險之后,百度也牽手安聯保險、高瓴資本發起設立百安保險。京東則宣布將保險作為第六大業務板塊并入京東金融體系。
業界人士表示,保險業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技術將保險服務覆蓋到互聯網場景中,使得過去以產品和渠道為主的競爭逐步轉向資源整合和用戶的競爭。“互聯網+”正在成為保險業發展新的動力來源。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