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平芬和婆婆一起擇菜
相信看過《帶上婆婆嫁》的人,都會被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所感動,在瀘縣奇峰鎮(zhèn)漁慶村,卻發(fā)生了比電視劇中更感人的故事。2003年,謝平芬的丈夫去世后,留下年邁的婆婆和多病未娶的二哥。當(dāng)時34歲的謝平芬?guī)е牌藕痛蟛樱ㄕ煞虻亩纾┮黄鸪黾蓿F(xiàn)任丈夫也樂意接受,并把他們當(dāng)親人看待。近日,在瀘縣第二屆道德模范評選中,謝平芬被提名“道德模范”。
嫁進(jìn)家門
家徒四壁也毫無怨言 3月9日,記者來到謝平芬家中,一幢簡單的樓房,雖然沒怎么裝修,但打掃得很干凈。47歲的謝平芬說,由于小時家里窮,她沒上過學(xué),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30年前,她嫁給了同村的羅良清,羅家有五個兄弟姐妹,收入很低,一大家人擠在一起緊巴巴過日子。房屋破舊不堪,還時常漏雨。面對這一切,謝平芬沒有任何怨言,和丈夫辛勤勞作,努力支撐著這個家庭。
1999年9月的一天夜里,公公在起夜時不慎摔倒中風(fēng),癱瘓在床。那段時間,謝平芬一直在老人的床前盡心照顧,公公過世后,她拿出了僅有的幾千元積蓄,東拼西借,為老人辦理了后事。
4年后,不幸再次降臨這個家庭,丈夫羅良清在一次意外中摔傷了頭部,即便在瀘州醫(yī)學(xué)院附屬醫(yī)院做了開顱手術(shù),也僅僅延續(xù)了半年的生命。丈夫走了,丈夫的哥哥嫂嫂、弟弟妹妹能出去的都出去了,而且他們條件都不寬裕。謝平芬只好帶著16歲的孩子、年邁的母親和多病的二哥,繼續(xù)堅守在這個家。
一起出嫁
婆婆和大伯子不落下 “想到兒子很快就可以自力更生了,就沒打算再嫁。”這時的謝平芬才34歲,很多人勸她改嫁。“嫁過去后,對方要是脾氣不好,對你不好怎么辦?”婆婆很舍不得這個兒媳婦,也怕她嫁過去吃虧。
按照農(nóng)村的習(xí)俗,婆婆理應(yīng)由二哥、小叔子照顧,她完全可以遠(yuǎn)走高飛。但一想到年邁體弱的婆婆,多病且已喪失勞動能力的二哥,她又打消了這個念頭。那些日子里,她白天辛苦勞作,晚上以淚洗面,最后她產(chǎn)生了一個很大膽的想法,“如果再嫁人,就帶著婆婆和二哥一起出嫁。”
娘家人心疼她,都苦口婆心地勸她放棄這樣的念想,找個條件好點的人家過點好日子,可是她不為所動,固執(zhí)地堅持著自己的想法。過了三四年,她遇到了現(xiàn)任丈夫楊尚明。起初,楊尚明不理解謝平芬的想法,也不同意這么做,但最終還是被謝平芬的善良、孝心與執(zhí)著感動了。有了丈夫楊尚明的包容,謝平芬終于又有了一個完整而又特殊的家庭。
丈夫支持
對妻子前家人如親人 楊尚明也是漁慶村人,也是因為家里兄弟姐妹多,一直沒有結(jié)婚。平時在外打工,裝修房屋。謝平芬和他結(jié)婚之后不久,就新修了房子,然后把婆婆和二哥接了過來,兩人則外出打工。不過,由于老家需要照看,兩家相隔也不遠(yuǎn),二哥只是在飯點的時候過來吃飯。
“我命不好,但運氣好。”謝平芬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她認(rèn)為自己遇到的人都很好。特別是丈夫,每到農(nóng)忙的時候,家里婆婆和二哥打理自己家的農(nóng)活需要用錢,謝平芬就會和丈夫商量,給家里寄錢。但是,她不會寫字,丈夫就讓她把寄款單帶回來,填好后給她,然后她再寄出去。“他從來沒有私心,也不會拒絕,對待他們像自家人一樣。”
據(jù)謝平芬介紹,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兩邊的家人都會在謝平芬這里相聚,“每次都是擺7桌,很熱鬧。”談到這些,謝平芬臉上總是洋溢著幸福與滿足的笑容。
宋丹 華西城市讀本記者 楊建均 攝影報道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