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的重污染和今年初的藍天,冰火兩重天,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在昨天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記者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他表示,治理霧霾,我國正從受到自然條件影響走向不受限制的階段。對于新環保法實施后曾引發拖累地方經濟發展的爭論,陳吉寧表示,環保和經濟不對立。
治霾
目前正處在第二階段
對于“怎么評價一年來的治霾成果,以及鐵腕治霾是否找到可行辦法”的問題,陳吉寧說,去年年底有三次大范圍、長時間的重污染天氣,今年開年至今又出現了很多藍天,有一種冰火兩重天的感覺。“到底怎么看?也有人問這個問題,到底是人厲害還是風厲害?”
陳吉寧指出,治理霧霾共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污染的排放量超過環境的容量。在這個階段,即使付出再大努力,也許因為沒找到正確的方法,只能見到很小的效果。第二個階段,持續的治理污染受到很多自然的邊界條件的影響,比如風、降雨、濕度會出現波動,有時會達標,有時會嚴重超標。第三個階段,進一步治理污染排放,不再受氣候條件、水文條件、邊界條件的影響,最終解決了環境問題。
他表示,中國的大氣環境治理,目前正處在第二階段,走向第三階段。我國正通過一系列硬舉措應對硬挑戰,優良天數、重污染天數、全年PM2.5濃度等指標正在發生積極變化。
“付出的努力是不是足夠大?坦率地講,經濟發展之中取得這樣一個進步是很少有的。霧霾的治理,我們會做得早、做得好。”陳吉寧說。
治水
城市“黑臭”水體限期解決
對于水污染特別是工業廢水偷排問題,陳吉寧表示,目前,環保部正按照“水十條”的部署,將任務分解到各部門、各省市,也已經有了細化方案,出臺了一批配套政策和一大批治理工程。首先著重解決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和群眾反映最強烈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證飲用水源的安全,要全面公開飲用水安全的相關信息,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的全程監督。同時,有一個良好湖泊水體保護計劃,保護好的水。同時要對老百姓反映出來的“劣五類”水體,特別是城市的“黑臭”水體,要限期解決。會形成一個信息平臺,定期向媒體公布全國各地“黑臭”水體的名單和治理情況。
陳吉寧說,要做好生態紅線劃定,做好規劃環評對空間的約束,明確哪些地方可以上項目,哪些地方是有條件的上項目,哪些地方堅決不允許硬項目的落地;定界限,就是確定重點行業、重點地區的污染總量界限,讓發展的污染物排放框定在環境容量之內;準入門檻,就是要推動敏感區域的產業負面清單,通過負面清單來優化產業結構。另外,要解決好工業、城市、農村,特別是船舶港口等領域的污染排放問題。一塊是結合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的發展戰略,以十大重點行業、十小企業和工業園區為重點,開展企業的達標排放,以解決工業企業偷排偷放的問題。
治土
“土十條”報批后就可實施
針對治理土壤污染行動計劃為何推遲一年出臺的問題,陳吉寧介紹,這項工作是在2013年5月,由環保部牽頭,多個部門共同起草“土十條”。兩年以來,已經修改了50多稿。截至目前,文本已基本成熟,下一步按照程序報批后就可以實施。
“為什么花費這么長的時間?因為土壤問題涉及到非常復雜的技術、科學方面問題,界定起來非常困難。而且,關于土壤污染防治,此前也沒有一部法律法規。”陳吉寧說,“土十條”的編制中,立足于國情,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分類別、分用途、分階段地進行管控和治理。管控的重點是夯實“兩大基礎”,即摸清家底,開展詳細的土壤污染調查和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體系。有“兩大重點”,重點解決農用地和污染的建設用地,提出明確的管控要求。另外是“三個任務”,對未污染的土地如何保護,正在污染的土地如何處理,已經污染的土地如何在風險管控的條件下做好修復。
稅費
環境保護稅法正在起草
有記者問,有政協委員建議中國要提高環境保護稅,現在稅率好像太低了,不會覆蓋電廠環保改造的成本。如果稅率提高的話,企業的負擔會更重嗎?
陳吉寧說,全國人大正在起草環境保護稅法,核心的目的不是為了增加稅,是為了更好地建立一個機制,鼓勵企業少排污染物,多排多付稅,少排少付稅。這項工作也會廣泛聽取社會各界包括企業的意見,盡快從過去傳統上環保收費的體制轉到從稅的角度解決環境問題。
執法
違法不究現象大量存在
“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對于這一制度,陳吉寧介紹說,這個體制面臨很多難以克服的問題。比如一些地方政府重發展、輕環保,發展硬、環保軟,有些地方政府的地方保護主義嚴重,干預環保監測監察執法,環保的責任不落實,往往地方政府的責任成為地方環保部門的責任,同時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大量存在,所以必須進行改革。
他介紹說,最近會同中編辦和財政部出臺了做好垂管期間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在目前改革剛啟動和改革沒完成之前,嚴防出現突擊進人、提拔干部、壓縮環保經費等問題。
目前已經有17個省(區、市)提出全面試點或部分試點的意向,環保部正在抓緊編制試點指導意見。大概用一年的時間完成試點工作,力爭在2018年本屆政府換屆之前完成這項改革。
看法
環保和發展不是對立的
針對新環保法實施后曾引發拖累地方經濟發展的爭論,陳吉寧指出,今天仍然有一部分干部認為環保和發展是對立的,“它不是對立的”。還有部分人認為環保是包袱,抓環保就會影響GDP,就會影響發展,存在著不能為、不想為、不敢為的問題。
陳吉寧指出,我們過去經濟一枝獨秀,其他發展滯后,存在突出短板,這條路已經走不下去了。保護環境既是發展的需要,也是發展的目的,只有在保護下的發展才是可持續發展。環境今天是短板,但它也是機遇。“從來沒有污染的產業,只有污染的企業”。今天的技術快速發展,生產規模得以迅速的擴張,只有讓那些污染的企業退出市場,才能給好的企業留出發展的空間,這些企業才能夠專注于其他的創新,專注于提高產品質量,才能夠避免在我們的發展中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國際經驗是這樣,中國經驗也是這樣。
環保執法數字
對于新環保法實施一年來的工作,陳吉寧介紹說,牽住“牛鼻子”,落實地方政府的環境保護責任。去年,環保部加大了督政和公開約談的力度,對33個市(區)開展了綜合督察,公開約談了15個市級政府主要負責人。鐵腕執法,去年,全國實施按日連續處罰715件,罰款數額是5.69億元,查封扣押4191件。各級環保部門下達行政處罰決定9.7萬余份,罰款42.5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34%。大家說環保法“長牙齒”,這是其中的一環。
“高懸利劍,就是加強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的聯動,要讓違法者不僅受到行政的處罰,嚴重的還要受到刑事處罰。”陳吉寧說,這個威懾作用很大,去年聯合公安部、最高檢對兩起性質惡劣的案件進行了掛牌督辦。全國移送行政拘留案件2079起,移送涉嫌環境污染犯罪案件1685件。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本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