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倉管員伍秋香為康復后下午即將出院的黎婆婆揉背。 通訊員供圖
廣州軍區總醫院的醫生護士、附近熟悉的阿公阿婆都以“這對母女”稱呼她們
新快報記者 吳俊捷 通訊員 張青修
有這樣兩個人,她們不是母女,卻勝似母女。
來自湖南永州農村的伍秋香是廣州軍區總醫院的一名普通倉管員,和黎婆婆原本只是鄰居。伍秋香會經常幫助黎婆婆買菜、修水管、換燈泡,帶婆婆去看病買藥,只要是黎婆婆生活中有需要的,她都會盡力幫忙。但誰都不曾料想到,這一幫就是19年。19年的點點滴滴中,二人儼然已經成了對方生命中的一部分。
照顧患病老人19年,對于周遭人的驚訝,伍秋香只是淡淡回應,“我能做的也就只是照顧她而已,照顧她已經成了一種習慣。”她向新快報記者分享起這段經歷時說,“幫助他人,我內心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
幫婆婆買菜換燈泡修水管,她一手包辦
新快報記者見到黎晚妹時,90歲高齡的她安靜祥和地躺在病床上,盯著病房墻上的掛式電視。飽受支氣管炎折磨四十余年的她,12天前再次犯病,不得不再次入院。
伍秋香走到老人旁邊耳語幾句,一邊用流利的粵語輕聲細語地詢問今天身體狀況如何,一邊輕輕地揉著老人的后背。
黎晚妹曾是廣州第二紡織廠的一名普通員工,老伴兒是廣州軍區總醫院的一名老職工。老伴兒1987年因肺病去世后,唯一的女兒一年后遠嫁香港,平日里只有她一人生活。
19年前,黎晚妹和伍秋香都住在醫院東部的22幢三層老式筒子樓里。黎婆婆住307室,伍秋香住302室。
“醫院很多職工來自全國各地。22幢住的大多是醫院的職工及家屬,少部分退休人員。這棟老式的紅磚水泥筒子樓,三樓都設置成一室一廳格局,門口就搭著簡易的炊具。每天做飯時,大家都有說有笑,經常會端著飯菜串門……”描述起當初南腔北調其樂融融的場景,伍秋香眉眼間洋溢的都是留戀。
伍秋香經常會將自家做好的可口飯菜端給黎婆婆,或者叫她一起來家里吃飯。伍秋香的女兒冬冬也會經常跑到婆婆家,碗里時不時會多個紅燒雞翅或幾塊清蒸魚。一來二往,伍秋香逐漸留意到婆婆經常吃藥,才知道她患有支氣管炎。
當時已經70歲的黎婆婆,盡管身子骨還算硬朗,但腿腳行動不太利落。伍秋香每次買菜時,都會主動問黎婆婆是否要幫手買菜。如果工作很忙,來不及,就會委托左鄰右舍幫她代買。婆婆家的燈泡、水管等日常設備的維修等,都是伍秋香一手包辦。
伍秋香說起這一切,云淡風輕,卻忍不住慨嘆時光如梭。“19年,唉,時間過得真快啊!女兒都已經上高三了!”
“我們搬走了,還是一樣照顧您”
盡管已經90歲了,常年又飽受支氣管炎的折磨,可黎婆婆記性好,意識思維也很清晰,說話利索。對于新快報記者問及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她毫不猶疑地提及十多年前的一件事。
當時還是個冬天,早上起床后,婆婆感覺身體狀況還不錯,但到了中午,就感覺吃不下飯,到傍晚,頭暈了起來。黎婆婆告訴伍秋香后,伍秋香的老公馬上背起婆婆往樓下奔,伍秋香則跑去醫院急診科室借輪椅,二人推著黎婆婆往急診室送。剛送到急診室,婆婆就開始大口喘氣,呼吸已經很困難,臉色已經漲呈紫黑色。
問題嚴重,醫院立即組織了呼吸、心內科等五個診室的專家會診,搶救了兩個多小時,終于將婆婆從死亡的邊緣線上拉了回來。
據黎婆婆回憶,類似這種三更半夜打電話給伍秋香或大年初一感覺不適要陪著去看病的情況,至少有四五次。日常生活點滴的悉心照顧加上多次危難關頭的搶救,使黎婆婆心里愈發感覺離不開伍秋香。
在22棟住了近十年,因為醫院的調整,伍秋香被安排到了98棟的兩房一廳。“當時她告訴我說,‘阿婆,我要搬家了’,我就問她‘要搬去哪里呢?’她說‘從22棟搬到98棟’。我就感覺心里沒底了,沒有依靠了。”黎婆婆回憶道。
當時我就哭著抱著她說“你搬走了,我怎么辦?”她就安慰我說,‘我們搬走了,還是一樣照顧您!"黎婆婆說起這一切,還非常清晰。
周圍人都用“這對母女”稱呼她們
作為一位老支氣管炎患者,婆婆日常吃的藥,伍秋香都清清楚楚。經常前去看病的呼吸科主任醫師、護士等對于這對特殊關系的“母女”也非常熟悉。
“最初去看病時,我向醫生說起她的病癥,醫生會問我,‘這是你媽媽?’我說是隔壁婆婆,他們還不太相信。現在,過去開藥,醫生都不再問了。”伍秋香說。
軍區大院的不少醫護人員、同婆婆一起逛公園聊天的阿公阿婆們,和新快報記者聊起她們,都顯得習以為常,冠以“這對母女”來稱呼她們。
“之前住在22棟,每天早上起床后,我都會看看她的門開了沒有,如果沒開,就會立刻打電話給她,害怕她身體出了狀況。”伍秋香說。黎婆婆床頭的寫字臺上一直貼著伍秋香的電話號碼。
盡管伍秋香搬出22棟已經近十年了,黎婆婆的女兒也特意請了一個保姆照顧她,但一旦黎婆婆生病了,保姆還是會立刻撥打伍秋香的電話。
“這么多年,我們就像家人一樣。如果不讓我照顧她,我也會覺得心里像缺了什么一樣。”伍秋香對新快報記者說。遇上逢年過節,若婆婆沒有被廣州的侄子、侄女接走,伍秋香都會叫上她一起。每年的母親節,伍秋香都會和婆婆一起過。在江西讀高三的女兒冬冬,但凡放假歸來,放下書包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看婆婆。
躺在病床上的黎婆婆聽到我們提起冬冬,瞬間眉開眼笑。她向新快報記者模仿起多年前的場景。
冬冬還小的時候,婆婆總昵稱她為“乖孫”。冬冬上了幼兒園,有次一本正經地對婆婆說,“你應該叫我孫女。”黎婆婆照辦喊了她一聲“孫女”,她立刻有模有樣地回應了一句“唉”。
黎婆婆很有興致地說起這些場景,笑得牙齒都露了出來,連續念叨了兩遍,似乎還意猶未盡。一旁靜靜站著的伍秋香也笑了起來。
說起和黎婆婆的關系,伍秋香說,“我們就像家人一樣,她也把我當女兒看待的。”
她質樸地說:“我家境不是很寬裕,她家境也不好,我給不了她更多東西,能做的只是照顧她而已。”
對話
“幫助他人, 內心會有種舒暢感”
新快報:19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您自己有意識到過您照顧婆婆已經這么久了嗎?
伍秋香:以前從來沒算過,也沒想過。12天前,她需要住院,但床位很緊張。我去找呼吸科的陳主任辦理住院手續,就說,婆婆已經90歲了,害怕拖太久身體吃不消。說完,才猛然間發現已經19年了。
新快報:如果需要,還會繼續照顧下去嗎?
伍秋香:不能說需要,應該說已經成了習慣。就像自己父母一樣,如果幾天沒有看到或不知道她的情況,就會忍不住想問問想看看。就像現在,雖然分開住在不同的樓,但只要有空,都會想過去看看。已經成了習慣,就沒有想過今后還會不會繼續。
新快報:這么多年的盡心照顧,有什么原因嗎?
伍秋香:不僅僅是照顧老人,幫助他人,我的內心就會有一種說不出的舒暢感。
新快報:多年像家人一樣的陪伴,婆婆有什么言語或者行為,讓您瞬間被觸動呢?
伍秋香:有的。我七八年前生病需要做手術,我怕她知道會擔心,就沒有告訴她。她幾天沒有見到我,就到處找醫院熟人打聽,最后還是知道了。她就專門煲了病人喝的瘦肉水。因為走不了那么遠,就讓我的護工端給我。
新快報:還有沒有其他讓您感受很深的事情?
伍秋香:不希望她去關心我,讓我照顧她就好。我們家境不寬裕,她家境也不好,我能做的就只是照顧她而已。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