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行業的保殼大戰正在進行之中。
中國基金業協會2月初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提到兩個清理時間點:5月1日前完成第一批私募清理;8月1日前完成第二批私募清理。
為了保殼,私募機構紛紛備案首只基金。有中國基金業協會背景的私募匯APP信息顯示,5月1日之前需要備案首只基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共有2931家,而在8月1日之前需要備案首只基金的管理人數量有14557家,合計17488家。私募匯APP還列出上述私募管理人的名稱。
需保殼私募名單出爐
根據上述《公告》,自2月5日起,已登記滿12個月且尚未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5月1日前仍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中國基金業協會將注銷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證券時報記者查詢私募匯APP數據獲悉,今年5月1日之前需要備案首只基金的2931家管理人中,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為871家,占比29.71%;股權投資基金1884家,占比64.28%;創業投資基金132家,其他投資基金44家。
券商掘金保殼市場
“基金業協會的公告發布后,券商紛紛推出了面對私募機構的‘保殼’產品。”一家券商機構業務部人員日前向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為了私募“保殼”,券商主經紀商業務(PB)部門挺拼的,市場上大量涌現各種“保殼”產品,券商亦開始在費率、服務、門檻、速度等方面展開競爭。
證券時報記者調查獲悉,券商推出的保殼產品中,私募基金發行規模的門檻多為200萬元,除此之外,券商產品“賣點”亦各不相同。比如,國信證券泰九營業部在“一條龍服務”和“一周完成托管外包”之外,還提到會提供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等外部合作資源,提供一站式服務、全方位支持。
華泰證券一家分公司的“保殼”業務推廣資料中,除提到業務辦理效率和收費標準外,還提到“最強銷售支持”的優勢。銀河證券推廣資料中,除介紹業務辦理周期、費用,還強調自己“專業強”的優勢。
券商提供的服務,對私募吸引力各不相同。一家為“保殼”而挑選合作券商發基金產品的私募人士表示,不同的私募對券商的需求有很大不同,“如果是需要保留私募牌照來為其他業務增信,這樣的私募會選擇費率低、門檻低的券商。如果是想堅持做資產管理業務的私募,則會在費率、門檻之外,更多考慮券商的產品銷售能力。”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