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轉院、復查,甚至感冒、拉肚子、手指外傷、醉酒等,每天大量與急救“不沾邊”電話紛紛打到120,這也導致原本緊缺的急救資源被無效占用。
澎湃新聞從官方獲悉,2015年南京市急救中心全年共接聽求救電話近53萬次,急救車出車近12萬次,其中有六成的出車為不緊急事項。
南京市急救中心120調度指揮中心工作人員楊旭告訴澎湃新聞,急救車“空跑”現象經常出現,雖然滿肚子苦水,“對于急救電話我們是無法拒絕的,也無法判斷是不是真的緊急,所以必須出車”。
曾有一名男子連續三次撥打120急救電話,但是在急救車輛到他達住所時,他則稱家里患者“已經沒事了”。
“每次中間僅間隔20分鐘左右,甚至我們連病人的面兒都沒見到。第三次撥打120時,我們建議他是否需要撥打110一起協助處理。他表示拒絕。之后才沒有繼續撥打。”楊旭說。
大量的非緊急求助占據了急救資源,對于心臟病、高血壓、腦梗、骨折、車禍等真正“急”的急救服務,僅占總量的三成多一點。
高明對澎湃新聞說,今年2月份家住南京城南的李大爺,曾因突發心臟病撥打120,然而等了接近30分鐘,仍然沒有急救車可以調度,好在最終家人趕到并打車送到了醫院。
“碰上無車可派的情況,只得拒絕求助者要求,這是非常痛心的。”高明說,120是針對各種突發狀況提供應急醫療服務,本該“好鋼使在刀刃上”。
高明呼吁,每一次急救資源的浪費都可能意味著一個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錯過救治機會,不能再這樣浪費急救資源。
業內人士稱,不僅南京市,甚至全國范圍內,各地的急救中心普遍長期處于車輛不足,醫護人員不足、流動性大、工作強度高等尷尬情景。
一個急救單元包括一臺急救車,一名司機、一名醫生、一名護士和一名擔架員。“我們的醫護人員工作強度高,但是平均收入普遍較低,是衛生系統內收入最低的群體。”南京市120急救中心辦公室負責人國力生對澎湃新聞說,對于急救中心的醫生而言,“一輩子的工作都是在車上,有時候忙起來一天三頓飯都吃不上。”
可以說,急救車資源長期稀缺,如何讓有限的醫療資源得到最大的釋放已經成為一個社會難題。
目前,國內一些城市正在嘗試由社會資本來承擔非急救轉運業務。比如,上海計劃實現急救業務的分層救護和非急救業務的相對剝離,待條件成熟時,逐步實現非急救業務的完全剝離,非醫療行為的轉院業務將由社會資本來承擔。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