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入鄉隨俗,喝茶的時候享受掏耳朵。朱建國攝
愛掏耳朵的成都人小心哦!3月3日全國愛耳日,看看你有哪些用耳壞習慣
3月3日是第17個“全國愛耳日”,也是第4個國際愛耳日。然而,卻有不少人忽視了耳朵健康,有的人愛長期掏耳朵,有的人愛長期戴耳機聽音樂,有的家長不重視孩子的聽力篩查……
在耳鼻喉科醫生看來,很多我們不經意的小動作,實則隱藏著大風險。比如經常錯誤地挖耳朵,不僅不能起到清潔效果,反而可能導致聽力受損甚至發生癌變。此外,長時間戴耳機聽音樂、煲電話粥等壞習慣,對聽力也是一種慢性傷害,會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案例A/常掏耳 大爺患外耳道乳頭瘤
今年70歲的丁大爺一直身體都很硬朗,但醫院的一份檢查報告,卻讓他傻了眼。“我又不抽煙又不喝酒,怎么會得癌癥?”經過對老人生活習慣的梳理,成都市三醫院耳鼻喉科主任王晉醫生幫他找到了原因——經常挖耳朵。
原來,丁大爺很喜歡掏耳朵,時不時就會到公園、茶館找人掏一掏。他的耳道因經常受刺激,形成外耳道乳頭狀瘤,曾三次手術切除。
“掏耳朵的工具不干凈,沒經過消毒處理,很容易傳染疾病,耳道皮膚難免有損傷,易感染病毒、細菌,甚至于梅毒。”王晉說,科室1年多先后有6例以“外耳道乳頭狀瘤”收治的住院患者,病檢結果為尖銳濕疣,年齡從45歲到80歲不等,這些人大多具有喜歡挖耳朵的壞習慣。
“很多老年人喜歡掏耳朵,掏不干凈,反復刺激,耵聹越來越多,耵聹栓塞,把外耳道鼓部破壞了。”成都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海兵說。預防:
減少不必要的挖耳朵次數。“耳屎”可防止霉菌等感染,并黏住進入耳道的灰塵等,還可防止小蟲接近。另外,“外耳道乳頭狀瘤”雖屬良性腫瘤,但術后極易復發,多次復發后,極有可能轉變為惡性腫瘤,惡變率為2%。
案例B/常熬夜 大學生突發耳聾
去年11月,成都一位20歲的大三學生小華就為了準備考證,在持續熬夜后出現了耳鳴和耳塞,到醫院治療被診斷為“突發性耳聾”。
另一名在讀大學生也出現了類似問題。小川20歲,大學三年里,他長期戴耳機學英語、聽音樂,后來他逐漸發現,自己焦慮不安,與別人交流時,需要對方大聲喊才能聽到。成都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劉海兵稱,“檢查發現,他的雙耳聽力損失達80分貝,屬于嚴重聽力受損”。現在,小川只能配戴助聽器了。
成都市五醫院耳鼻喉科主任蘭艷麗表示,如果出現突發性耳聾,即使早期得到治療,也不可能全部治愈,只有約1/3的人聽力能恢復正常,有1/3僅恢復部分聽力,還有1/3的人可能聽力基本喪失。預防:
生活和工作要有規律,盡量減少連續熬夜或處在身心疲憊、精神緊張的時間。其次,保持良好的心態,避免接觸噪音。此外,還應積極治療可能與突發性耳聾有關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脂及其他使血液黏滯度增高的疾病。
案例C/聽力受損 孩子暴躁成績差
8歲的亮亮在老師、親戚的眼中是個不折不扣的“熊孩子”,在學校不聽老師的話、上課精神不集中、學習成績總是全班倒數,所以經常被要求請家長。此外,他說起話來也不利索,表達不清楚的時候常常自己火冒三丈,把脾氣發泄給別人。
一年前他被媽媽帶到成都市婦女兒童醫院檢查耳朵,發現亮亮有重度聽力損失。醫生鄒凌說,亮亮出生時沒有做聽力篩查,長大后也沒有及時就醫,造成語言能力受限,脾氣變得暴躁。慶幸的是,在佩戴了助聽器半年后,亮亮的生活、學習都發生了變化,“成績從倒數變成了中等水平,性格也不那么‘毛’了。”預防:
中度至重度聽力損失患兒對聲音有一定反應,比起極重度聽力損失更容易被忽略。因此家長們要細心觀察孩子的行為,進行早期的聽力篩查。
一/組/數/據去年成都346名新生兒查出聽力損失
2015年成都市婦女兒童醫院新生兒聽力障礙診治中心共對近2500名兒童進行聽力檢測,發現865人有聽力損失,約占35%;共進行新生兒聽力篩查3000多人次,其中篩查出的聽力損失新生兒有346名,約占12%。
盤點那些不好的用耳習慣1、用硬物掏耳朵2、掏耳朵頻率過高3、在容易被碰倒的環境下掏耳朵4、長期戴耳機,耳機音量過高5、在公交車內、地鐵里、大街等嘈雜環境下,戴耳機聽音樂、打電話華西都市報記者寧芝王蕾周家夷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