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標題:浙江文化館人探索供需對接機制讓文化產品“適銷對路”
浙江省文化館派出舞蹈專家為“辣媽寶貝”舞蹈隊量身定制舞蹈作品
顏苗娟
長期以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一直實行自上而下的“單向輸送”模式,在內容選擇上群眾既唱不了主角也當不了裁判。近年來,浙江省各級文化館在供需對接機制上進行了有益探索,涌現了杭州市“你點我送”網上預約配送服務、嘉興市“文化有約”服務平臺等文化供需創新實踐,有效推動了浙江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如今,“群眾需要什么,我們提供什么”已成為浙江各級文化館人的自覺行動。
搭建平臺,暢通需求表達
文化產品能否“適銷對路”,了解需求是關鍵。近年來,浙江省各級文化館積極借助互聯網技術,利用網站、微博、微信等平臺,多渠道了解群眾文化需求,把文化服務的選擇權交給群眾。杭州市文化館依托杭州群眾文化網積極開展定向配送服務,在網站上推出演出、培訓、電影等配送節目菜單,基層單位只要網上點擊就能預約,把“點播權”和“選看權”交給群眾。舟山市文化部門依托網絡技術,推出了“淘文化”公共文化交易平臺,把主動權充分交到群眾手中,實現了文化服務網上淘寶。麗水市文化館設立了農村文化禮堂“文化訂制”服務中心,由基層文化訂制員負責“文化訂制”的宣傳和基層文化需求的調研,及時將“文化訂制”訴求反饋到服務中心,中心再進行訂單分類、資源整合、調度,落實服務項目,為基層提供相應的文化產品和服務。
整合資源,提升服務能力
為提升資源利用率,浙江省各級文化館認真梳理各類社會文化資源,將全社會的文化產品和服務進行整合,制作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配送目錄,根據群眾點單開展定向配送服務。嘉興市“文化有約”服務平臺整合了科技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文化系統以外的公益性文化場館資源,目前正向縣(市、區)公益文化機構延伸。此外,當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固有資源”滿足不了訂方要求時,浙江省各級文化館還不斷提升自身服務能力,進行“資源創造”,以滿足群眾的個性化文化需求。比如,浙江省文化館派出舞蹈專家為嘉善洪溪村“辣媽寶貝”舞蹈隊量身定制舞蹈作品。
在供需對接服務模式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它將選擇權交給社會,在互動過程中,既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溝通不暢的問題,又提高了公眾參與文化活動的主動性。舟山“淘文化”網實行“百姓點單、政府買單、團隊競演”的模式,打破了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供給由政府壟斷的局面,實現了文化產品供給多樣化。麗水市文化館則在村歌訂制過程中,根據村民需求,調配了全市30多位詞曲作者及歌手,還通過網絡尋找到合適的音樂制作人,共同完成服務項目。
反饋糾偏,提升服務質量
供需對接服務模式的效果好不好,還需聽取群眾反饋。為此,浙江省各級文化館建立了一系列有群眾參與、切實可行的反饋糾偏機制。杭州市群眾文化網設置了“你點我送”反饋平臺,用戶可以通過該平臺就配送的項目做出評價反饋,也可以提出建議及個性化需求。舟山“淘文化”網設置了“好評”“差評”和“評價意見”以及“民星團隊”“民心節目”欄目,文化主管部門根據演出效果和群眾評價,對“好評”較多的產品和服務下撥一定的激勵資金。
此外,全省各級文化館還邀請群眾和媒體,對公益性文化活動的績效進行評價;組建有關專家咨詢機構,對取得政府公益性文化活動承辦權或獲得政府資助的社會文化機構、文化活動項目,做好事前評估、事中跟蹤、事后審計,確保政府的投入和資助的有效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運作的績效水平。
社會參與,滿足多樣化需求
文化的大眾性、公共性、社會性等特征,決定了政府的文化工作必須面向全社會,廣泛發動社會力量來參與。浙江省各級文化主管部門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公共文化的政策,令可供選擇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彩。杭州拱墅區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通過打造文化項目、研究文化課題等形式全面參與文化活動,拓寬了文化服務的社會基礎。嘉興市出臺了《嘉興市“文化有約”項目資金補助暫行辦法》等政策,使一些社會力量興辦的文化場館、文化機構和非營利組織也積極參與進來,從而實現了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的多元化。舟山市出臺了《舟山市公共文化體育產品和服務社會化運作實施辦法》,吸引了各類民間文藝團體和一批投身文化產業的企業參與文化建設。一些相對小眾的文化團體也在“淘文化”網上開起店鋪,令文化產品越來越多樣化。現在除了政府買單的“市民大舞臺”和“百團百藝進文化禮堂”,當地企業、社區自掏腰包買服務的也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