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慶:從現在起 投資股市比買美元、黃金、地產等收益都大得多
來源:和訊
發布時間:2016-02-27 20:50:28
以不變應萬變 上周我在小結中提出“確認反彈性質”和“逢高減倉到5%”的思路,本周前三天,市場確實給出了逢高減持的時間和空間,到了下半周開始暴跌,看來我們的策略比較貼近市場的博弈規律。 進入激烈震蕩周期 由于全球經濟放緩趨勢日益顯著,世界各國的利益博弈加劇,金融市場的震蕩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背景下,我國股市的波動既受制于國內因素,也受制于國際因素;不但受經濟因素干擾,也會受到政治和軍事因素影響。各種因素交集在同一時段,股市必然上躥下跳,劇烈波動。碰巧處在猴年,這種波動必然會在投資者心中引起某種宿命式的聯想,其實僅僅巧合而已。本周四再次出現千股跌停,大盤跌幅達到6.41%,過后投資者都在問到底什么原因導致了股市的暴跌?其實不必追問,在弱市周期,任何偶發因素都可能導致暴跌,其原因是市場積弱太久,大家產生了焦躁情緒,一旦大幅反彈無望,短線獲利盤和止損盤就會蜂擁而出。可以預期,這種局面還會出現多次。 弱勢源于沒有預期 從長期趨勢看,市場已經進入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博弈中樞以下,市場在年內有望返回軌道上方,但并不意味著目前沒有下跌空間。這種下跌不是由于經濟因素,也不是資金不足,主要因預期紊亂,投資人無論買入還是賣出,都缺少邏輯基礎。 伯南克說過:“貨幣政策80%是靠說,20%靠實際操作”。金融市場是億萬投資者的財富博弈行為,而引導市場走向的正是一致預期。貨幣政策那“說的80%”,就是用來引導市場預期的。美聯儲在引導市場預期方面非常老到,格林斯潘和伯南克都是此中高手。一個貨幣政策的推出,除了調整利益關系,主要是引導投資者的行為,而美聯儲不厭其煩地持續“說”,就是在用專業語言與市場協商,在投資者達成一致預期的時候,才推出實際操作。所以政策效果顯著。 相對而言,我國的金融政策的推出,與市場溝通的程度很不充分,經常是自以為精英的人制定了方案,對外解釋半遮半露,核心部分用詞隱晦,導致實施的時候市場總有“出其不意”和“不知所云”之感。 隨著市場化的推進,我國央行也有較大改進,但依然顯得稚嫩。譬如去年“8.11”匯改中央行推出的外匯中間價的連續暴跌,投資者此前缺少準備,到現在也是語焉不詳,分歧巨大,不知道央行目的何在。盡管事后央行做了很多原則性的解釋,但是缺少邏輯一貫的系統性闡述,投資者依然拎不清思路。或許央行確有難言之隱,但如果在這一點都沒有清晰思路,那么資本市場的思維邏輯很難建立,一致預期也就無從談起了。 無預期市場的運行模式 在沒有一致預期的情況下,巨型金融資本為規避系統性風險,傾向于退出觀望,從而導致市場活力下降。隨著市場退出資金的增加,大盤指數會步步下臺階,在某種博弈因素的刺激下,會常常出現暴跌,千股跌停也就不足為怪了。在這種時段,市場不可能出現反轉,如果短期跌幅巨大,雖然會出現短期反彈,但中期以上的走勢并不樂觀。由于投資者中80%以上的人是無主見、隨大流的,由于市場的踩踏機制,股指和個股的下跌幅度往往超出理性范圍。無預期的市場會持續多久?按目前情況看,可能會持續兩個月。 無預期時段的操作策略 盡管市場處在無一致預期的震蕩下行周期,從純博弈角度看不應該進入市場,但也并非完全無可作為。 首先確定,無論多么悲觀,經濟不會崩潰,股市不會關門。明確這一點,股市下跌再多,也不會深不見底,總有止跌時候。這個底部在哪里?粗略地說,在產業資本投資線。這條線的定義是,當股價便宜到比產業資本直接創業的成本還低的時候,產業資本會放棄直接投資而轉投股市,那個位置就是股市鐵底,跟貨幣政策和市盈率等等東西毫無關系了,如圖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