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深圳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透露,大肆收購私募牌照的人士不在少數。“很多私募為了厘清權責,會用其他私募牌照參與一些項目,比如當參與某些定增項目,用關聯公司的牌照會便利很多。市場上很多大型私募參與不同業務會用不同的殼,例如私募股權業務、并購業務、二級市場業務都會有所區分。”
近期由于相關的監管政策加強,以及市場急速轉冷,基于成本等多方面因素考量,眾多迷你私募開始棄殼。不過,有牛散逆勢收購這些迷你私募的牌照,其攢殼的邏輯與當年收集自然人證券賬戶頗有相似之處。
牛散逆勢攢殼
“你那邊有沒有熟悉的私募要轉讓牌照,我這邊可以出好價錢。”春節前,陳晨(化名)詢問中國證券報記者。春節后,陳晨更是不斷發出高價收購“私募”的邀約。陳晨是一位典型牛散,掌控的資金量媲美中大型私募。
相關數據顯示,目前市場上已登記但未發行私募產品的基金管理人超過1.7萬家,占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總量的69%。在這1.7萬家中,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私募公司實繳資本為零、無官網、無產品,即“三無私募”。此外,有很大一部分私募為迷你私募,產品規模不超過5千萬元,甚至有不少私募產品僅為一兩百萬元。2月5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發布相關規定,提出在設定期限內未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的,將注銷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按照新規維持一張私募牌照的成本并不低。“比如律師、基金業會費、券商、場地租賃費等,尤其是律師費,月度、季度、年度都要出具相應的律師意見,這樣林林總總加起來一年二三十萬元是打不住的。”深圳一位小型私募管理人黃先生說。
隨著市場轉冷,股票越來越難做,小型私募的生存空間更是明顯受到擠壓。“我們資金管理規模1億元,按照2%管理費計算,一年營收才200多萬元。扣除其他費用,在沒有業績提成的情況下,不可能賺錢。”黃先生坦言。與此相伴的是離職潮來襲。“我原來的公司現在只剩下老板和另外一個人。去年業績不好,錢少得可憐,十幾個人的團隊基本走光了。”剛剛從深圳一家私募離職的小A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
“不少私募之前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去備案,產品規模也就幾百萬元,根本不可能花大筆錢去保殼。”陳晨表示。一個私募“殼”值多少錢,主要看有無產品,產品交易記錄情況。“比如存續時間長、業績記錄好的,我們出的價錢會比較高。這類殼后續募集資金比較方便。”陳晨說。目前他已收購4個私募殼,同時還有數個殼在洽談當中,平均每個成本在10萬元左右。
私募殼另類效用
收購私募殼,究竟用來做什么?對于用途,陳晨并不愿解釋太多,“就是多一條通道,為以后發行新產品增加便利。”至于為什么要多搞幾個私募牌照,他則含糊其辭。
據深圳一位券商投行部人士透露,像陳晨這樣大肆收購私募牌照的人士不在少數。“很多私募為了厘清權責,會用其他私募牌照參與一些項目,比如當參與某些定增項目,用關聯公司的牌照會便利很多。市場上很多大型私募參與不同業務會用不同的殼,例如私募股權業務、并購業務、二級市場業務都會有所區分。”
上述券商投行人士的看法得到另一位業內人士的印證。“我們在2014年就備案了幾家私募公司,當時是考慮萬一牌照發放收緊,這些私募公司就會成為戰略資源。后頭看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深圳一位管理著百億元資金規模的私募李先生說。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一些可以放在陽光下討論的用途外,私募殼還有諸多灰色用途,比如一些大小非減持者可以利用這些殼作為馬甲。“大小非通過大宗交易把籌碼先倒手給殼公司,然后由殼公司在二級市場具體運作。”李先生說。
事實上,一些大小非或者大戶為了規避監管,會通過“代持”方式將籌碼轉移或者分散化,這幾乎是目前最為隱晦的減持方式,代持的馬甲如果是私募這類準機構戶,顯然利于掩人耳目。有私募總結,從“代持”的動機上看,大致分為三種。一是某些上市公司在籌劃重大事項時,高管會通過某種方式讓親朋好友以馬甲賬戶的方式持股。二是一些大小非為了避免吸引市場注意,往往通過大宗交易平臺把籌碼倒手至關聯賬戶。有深圳私募透露,去年二季度一只漲幅居前的牛股由于漲得太猛,進入前十大流通股東的產業資本為了避免引起市場注意,即通過大宗交易平臺,將一半籌碼倒入代持賬戶,從而在半年報中成功隱退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
三是盡管十分看好某只股票,但為避免觸及持股比例5%的舉牌紅線,部分大戶會通過“代持”方式掌控籌碼。
馬甲賬戶款式多
除“私募殼”可以作為隱藏資金痕跡的馬甲外,此前不少其他類別馬甲也被資金大肆運用,比如自然人賬戶。妖股背后的主力資金往往擁有大量人頭戶,這些證券賬戶成為分散資金、掩護主力意圖的工具,主力通常會利用所控制的數百個馬甲賬戶進行對倒操作(自買自賣)。但隨著2007年大規模的證券賬戶被清理后,此類模式逐漸退隱江湖。
過去數年,合伙制基金、券商信用擔保賬戶以及傘形信托也曾作為資金操控的馬甲。合伙制基金開立的證券賬號,其賬戶資金可分配給多人使用。在“江蘇沐雪”一案中,涉嫌操縱多倫股份的湖北精九即是合伙制私募基金。按照此前規定,融資融券的交易行為會集中在客戶信用擔保賬戶(屬于集合賬戶),此類賬戶分一級賬戶和二級賬戶,年報季報披露的是一級賬戶,而真正記錄具體資金歸屬的二級賬戶并不公布。這種賬戶可以掩蓋諸如資金背景、資金杠桿比例、真實持股量等關鍵信息。此外,一度流行的傘形信托,因一個信托賬戶下掛了很多不同來源的資金,導致除非有人刻意去查,否則根本無從知曉資金來歷。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監管不斷升級,但是市場上這些灰色資金總是會找到新馬甲,比如基金專戶、通過MOM方式參與私募基金。”上述管理著百億元資金規模的私募李先生說。(記者黃瑩穎)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