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風田:馬鈴薯成主糧得過兩道關
來源:環球網
發布時間:2016-02-26 19:10:31
(原標題:鄭風田:馬鈴薯成主糧得過兩道關) 農業部日前下發《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 盡管我國的馬鈴薯主糧化工作已取得一定進展,但仍存在技術瓶頸,社會需要較長的適應過程。 說起馬鈴薯大量進入中國人食譜,不得不“感謝”麥當勞與肯德基這兩個洋快餐。這兩家的招牌產品——炸薯條使國人對馬鈴薯的興趣大增。不過,近年來我國馬鈴薯的消費與種植面積快速增加,并不全拜“洋快餐”所賜,主要原因是中國具備大面積種植馬鈴薯的自然條件。馬鈴薯不僅在我國西北等干旱少雨的地區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事實上我國從南到北,從高海拔到低海拔,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馬鈴薯,特別是南方的億畝冬閑田。 我國氣候非常適合馬鈴薯生長。一般谷物類作物在年降水量350毫米左右的干旱半干旱區生長發育困難,而馬鈴薯耐寒、耐旱、耐瘠薄,不僅可以正常生長,還可幫助減少水土流失,非常適合我國北部及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區種植。近年來我國寧夏、甘肅與內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區的馬鈴薯發展非常迅速。以內蒙古為例 ,其生產的馬鈴薯品質非常優越,不少地區已成“土豆之都”。一些洋快餐已把內蒙古選為全球土豆原材料的供應地。 然而,馬鈴薯要成為主糧,還得過兩道關。 一是社會公眾對馬鈴薯不夠了解,需要加強相關知識普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馬鈴薯就等于土豆絲等菜肴,地位遠不及大米、小麥等其他主食。事實上,馬鈴薯不僅是重要的糧菜飼兼用作物,更可作為工業原料來源,且高產穩產、環境適應力強。更重要的是,與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糧相比,馬鈴薯在單位土地播種面積上收獲的營養、維生素、熱量優勢明顯。馬鈴薯除含有人體必需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膳食纖維外,還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以及鈣、鉀、鐵等礦物質元素。正因為此,馬鈴薯做主食有著無法比擬的性價比優勢,是滿足低收入家庭基本溫飽需要的最佳選擇,具有深遠的社會意義。有美國學者研究表明,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開始將馬鈴薯引入歐洲。此后200年間,歐洲城鎮化突飛猛進,人口增長的1/4歸功于馬鈴薯。 第二大困難來自技術層面。要順利把馬鈴薯裝進“主糧袋子”,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讓我國消費者改變歷史形成的“南方人吃米,北方人吃面”的飲食習慣。為達到馬鈴薯由副食變主食的目標,必須將馬鈴薯加工成適合我國消費者喜歡吃的饅頭、面條、米粉等主食產品。然而從生產角度來看,我國目前馬鈴薯優質品種十分缺乏,農民種植收益不夠穩定,瓶頸之一就是全粉加工成本偏高,且生產過程耗水量大,破壞環境。由于馬鈴薯全粉的產量和技術成熟度還處于較低水平,目前馬鈴薯全粉的成本達到1萬元/噸以上,是面粉成本的近3倍。由此可見,馬鈴薯主食化,后續還需強力研發支撐。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