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2月26日電題:科技創新孕育中國經濟新動能
新華社記者
從低端服裝代工企業,到智能裁縫機器人的研制、應用者,廣東順德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歷時多年自主研發,將服裝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成為服裝定制領域的黑馬,不僅訂單大幅增加,更成為高端智能裝備供應商。
“花了5年時間,投入4000多萬元,我在同行眼中是一個‘瘋子’。可是,現在我卻成了他們的設備供應商,幫他們解決了大問題。”公司總裁樊友斌說。
記者在愛斯達的車間看到,智能裁縫機器人正開足馬力工作,它收到來自互聯網的定制數據,隨后自動進布,激光從頂部射下,火花所到之處,布料分開。18秒后,一條牛仔褲的布塊輸送出來。拿著這些布塊,工人只需再花幾個小時就能將牛仔褲“組裝”完畢。
“賣一臺裁縫機器人的利潤,相當于我幫人代工幾萬件衣服。”樊友斌說。科技創新在這家企業身上實現了傳統動能改造提升、鳳凰涅槃。
盡管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為25年來最低,但和樊友斌的公司一樣,眾多中國企業面對危機迎難而上,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自身轉型升級,同時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
中國不少科技企業2015年交出靚麗業績。數據顯示,當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增速達10.2%。其中航空、航天器及設備制造業增長26.2%,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增長12.7%。
上海華測導航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就是這些企業的代表之一。作為一家致力提供全球衛星定位系統及相關行業系統解決方案的高科技公司,該企業去年自主研發推出領航員NX100北斗農業機械自動駕駛系統等大獲成功,實現利潤增長30%。
這項自動駕駛系統將北斗、GPS衛星定位與車輛自動駕駛技術相結合,通過獲取農機精確的位置、姿態,自動控制方向,提高農業作業精度。該系統提高工作效率50%,目前已在新疆、東北、江蘇廣泛運用,在中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增長引擎長期依賴外貿,現在正逐漸變成科技創新。外貿的作用是充分利用現有的比較優勢,而科技創新的作用是發展更高級的比較優勢,使優勢產業上移,實現產業轉型升級。”中國科技大學副研究員、智庫“風云學會”會長袁嵐峰說。
企業是經濟活動的基本單元、技術創新的主體,因而其積極創新對提高中國整體創新水平、推動經濟發展升級具有重要影響。
中國科技部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社會研發支出預計達到14300億元,其中企業支出超過77%。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正逐步建立。在電子信息、先進制造等高新領域,每年約有30萬項新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完成轉移轉化,拉動經濟發展。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