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上演婚內版“女性逃離農村”
家住香坊區的崔先生是位醫生,今年50歲,父母住在農村,妻子家在哈市。結婚20多年了,妻子只隨他回過一次農村老家。還記得那一次,妻子看到老家的廁所后,連夜要去鎮上找招待所住,自己真是又氣又難過。
這些年崔先生事業有成,每到春節,都希望讓父母開心,購買很多年貨,可仍難以消除自己心中的悲傷無奈與挫敗。
近幾年女兒長大了,她堅決表示再也不去奶奶家過年了!更讓崔先生生氣的是,今年年后叔叔來哈市探望侄女,女兒因為瞧不起叔叔,竟然避而不見!
崔先生無奈地嘆息著:“年年如此,我對孩子媽媽已經失望了。不曾想,女兒出了更大的問題.。。”
女兒原本學習非常優異,考大學時她不想去外地,就選擇考取了哈爾濱的一所大學。但是現在畢業兩年多了,連續換了三家單位,女兒都干不下去,她總是懷疑別人瞧不起她,跟誰也不來往。
現在女兒天天在家,同學也不見,每天只是吃飯看電視睡覺,心情黯然,郁郁寡歡....。。崔先生再也無法回避了,多年來只顧與妻子吵架或冷戰,現在才驚覺,女兒人際交往有很大的問題!
對于崔先生的求助,我們請來了東北林業大學心理學教授國際薩提亞心理轉化模式治療師、培訓師知名心理咨詢專家-田淑梅進行指導。
田教授列出了當父母有矛盾與沖突時對待孩子的四種常見方式,小編有種很熟悉的感覺,看看您是否也曾經使用過。
1拉攏孩子
常見話語:別去奶奶家了,廁所老埋汰了。。。
影響:當一方軟性逼孩子選擇時,孩子心里會產生沖突,無法真實表達自己的需要——憋屈無助
2指責孩子
常見話語:都是因為你,要不我能和TA過到現在?!
影響:實際上是把對對方的不滿轉嫁給孩子,孩子成了無辜的出氣筒和替罪羊,沒法辨別對錯,總是以為自己不夠好,經常處于緊張和自我否定的狀態——自卑無力
3忽視孩子
常見話語:我都這么辛苦了,別再來煩我
影響:孩子會逐漸冷漠,或者選擇極端方法(與家長對抗很逆反,離家出走,早戀,輟學,生病等等表現)引起父母的注意。
4機械地應對孩子
常見話語:你應該好好學習,大人的事不用你管
影響:孩子會產生無力感,同時作為家庭的一員,孩子無法真正擺脫父母吵架帶來的緊張害怕的心情,也無法放棄對父母的擔憂。
田教授指出,崔先生夫妻之間發生差異后,沒有很好的溝通模式,雖然表面為了家庭和諧,沒有面對面沖突,各回各家過年,實際上是在逃避,把最初的抱怨藏起來,其實內心對彼此都有不滿意,長年忽視自己的真實感受,忽視了對方,更忽視了孩子!
另外從過年的典型事件,田教授指出,也許崔先生平常與妻子發生沖突時,會習慣性地逃避,這是他處理夫妻問題的慣用方式。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