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4日訊
證券時報記者 張司南
在今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從改革方面看,“十二五”以來,圍繞資源配置、計劃管理改革、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評價等方面,中央系統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重大舉措取得突破性進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全社會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全社會研發支出預計達到14300億元,其中企業支出超過77%。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設立首批創投子基金,16個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地區增加科技貸款超過1.2萬億。高新技術企業稅收減免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創新支持政策的帶動和放大效應正在凸顯。與2011年相比,2014年高新技術企業減免稅增加2.5%,帶動納稅額增加15%,促進8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加12%,達到了21萬億。從這個角度看起來,調整科技投入的結構,支持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夠促進新動能的增長,產生新的增長點。
二是科技管理改革取得重要的突破。正因為全社會對科技的投入增加了,中央財政經費就可以更多地聚焦到基礎研究、戰略前沿、社會公益和重大項目等方面。圍繞著解決資源配置“碎片化”和聚焦戰略目標不夠的問題,扎實推進計劃優化整合,形成“一個平臺”,建立部級聯席會議制度,把過去管理科研經費的30多個部門聯合起來成立聯席會議制度,專業機構負責項目管理,“全程嵌入式”監督和評估體系正在形成。前些日子我們正式啟動重點研發計劃,發布了2016年重點專項申報指南,創新項目形成機制,實現從基礎研究到示范應用“全鏈條一體化”的部署。科技資源進一步開放共享,科技報告制度逐步完善。
三是破除科技成果轉化制度障礙。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去年2月份向人大提交,8月份人大討論通過,10月1日發布實施,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信息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最近我們正在制定實施成果轉化法的若干規定,對成果轉移轉化中的盡職免責、離崗創業、成果收益、技術市場和科技服務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使科技成果轉化法落到實處。這一政策即將發布實施,將極大激勵科研成員開展成果轉移轉化的熱情。
四是人才發展環境進一步優化。院士制度改革有序推進,進一步回歸學術性、榮譽性本質。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人才計劃有力促進高端人才引進和培養,近5年回國人才超過110萬,是前30年回國人數的3倍。青年人才快速成長,成為科研主力軍和生力軍,科研人員的年輕化取得很大進步,人才使用、培養和激勵機制不斷完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局面正在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