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宏觀:停止公布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為哪般?
來源:網易網站
發布時間:2016-02-24 11:21:53
事件 央行停止公布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數據。央行對金融機構信貸收支統計的相關科目進行了調整,自2016年1月起在《金融機構人民幣信貸收支表》中以“中央銀行外匯占款”替代原有金融機構口徑外匯占款,同時取消《金融機構外匯信貸收支表》資金來源項下的“外匯買賣”,歸入“其他”。 評論 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在1月份下降約8,178億元。金融機構外匯占款為央行外匯占款和銀行外匯占款之和,其中后者可根據原來的“外匯買賣”項大致推算。科目調整后,外匯信貸收支表中的“其他”項由12月份203億美元跳升至1月份2,439億美元;若假定舊口徑“其他”項的規模不變,1月份金融機構外匯占款降幅約為8,178億元(央行口徑降幅6,445億元)。當然,這是一個大致的匡算,因為“其他”項在過去的波動其實不小。 相關科目調整旨在避免兩個口徑外匯占款的混淆。這兩口徑在過去長期存在,但即便是專業人士也經常混淆。事實上,比較重要的還是央行口徑,因為它反映了央行資產負債表和基礎貨幣的變化,與外匯儲備變化相互印證,反映了央行在外匯市場上的操作力度,對貨幣政策運行和市場流動性影響較大。二者走勢過去大體一致,但也因銀行外匯頭寸變化時有背離。自811改革后,市場對二者的背離關注較多,認為與銀行參與穩定人民幣匯率有關;這不無道理,但在缺乏充分數據的情況下把這當作唯一解釋也是一種混淆。 而且,隨著跨境資本流動和銀行外匯業務發展,金融機構外匯占款指標意義正在下降。金融機構外匯占款反映金融機構因購買外匯而相應投放的人民幣,它是外匯管制的產物。隨著可兌換程度提高,人民幣的跨境流動越來越多,但這并不包含在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中。當然,如果資金直接以外匯形式跨境,它也不影響外匯占款。與此同時,隨著外匯市場發展,銀行參與外匯業務增多,其持有外匯頭寸將呈現更多、更頻繁的變化。在此背景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變動對跨境資本流動指標性必然下降。相反,央行外匯占款仍有重要參考意義。故而,相關科目調整應是適應市場發展的需要。 因此,認為央行藏匿數據以應對資本流出的觀點系誤讀。中國去年采用IMF的特殊數據發布標準(SDDS)已表明提高數據質量、透明度和及時性的承諾,這不僅有利于信息傳遞,也有利于自身決策。我們認為,此次調整正是相關努力的一部分。央行近期相關舉措表明,其已意識到加強溝通對于穩定匯率預期的重要性。我們不排除央行可能會在適當時機對于科目調整的緣由進行說明。應對資本流出壓力,央行不會、也不需要采用藏匿數據這樣幼稚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