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退市羅生門隱現 “天價股”緣何屢遭輪回劫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2-24 09:40:34
新華網北京2月23日電(劉緒堯 閆雨昕)自創業板2010年正式開板以來,今年首次有板內公司發布退市風險警告。截至目前,已經有10家創業板上市公司公告自己“瀕臨退市邊緣”,安碩信息這只股價一度逼近500元的“前股王”亦位列其中。 2015年8月14日安碩信息收到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被立案調查,至今尚未收到證監會的最終調查結論。 2016年2月15日,安碩信息發布公告稱,公司因涉嫌違反證券法律法規,目前正在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公司股票可能被暫停上市。 新晉股王——474元的天價夢 2015年上半年,沉寂數年的A股迎來了一場酣暢淋漓地大漲,市場各大板塊你方唱罷我登場,與此同時,兩市第一高價股的易主也頗為頻繁。 資本市場演繹的股價神話,浮夸而縹緲。自2015年5月8日,安碩信息用一記漲停超越全通教育,順利將“股王”的寶座攬入懷中。此后,股價上漲一發不可收拾,一路上竄至474.00元。 作為A股市場有史以來的第三只“300元股”、第一只“400元股”,這家頭頂“互聯網+”光環的公司注定將在A股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A股下半年連續3次大幅回調的環境下,安碩信息股價急速回落,截至2016年2月22日收盤,股價報收于46.67元(未考慮除權因素),尚不及最高點的十分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安碩信息2015年三季報數據,公司除了易方達名下的兩只基金產品,其前十大流通股東中的八個,均為中央匯金公司和證金公司。其中,前者持有206萬股,證金公司的7個專項資管計劃合計持有403.6萬股。 業內分析師認為,在安碩信息互聯網業務盈利尚未兌現的情況下,股價沖高與前十大流通股股東機構扎堆不無關系。 天價夢醒——496天的輪回劫 截至發布退市風險警告之日,安碩信息共在A股市場經歷了496個交易日。“創業板上市公司符合退市條件的實行直接退市機制”的規定,猶如一把懸在半空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隨時可能將其斬回原形。 作為一家主營金融一體化IT解決方案的互聯網公司,安碩信息身兼了信息安全以及國產軟件替代等多重概念。目前,國內使用安碩信息產品和服務的客戶超過140家,安碩信息還將發展的觸角延伸到下游領域,入股涼山州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設立征信子公司。 安碩信息的股價表現瘋狂,業績表現卻遲遲不盡如人意。最新披露的信息顯示,公司2015年全年預計盈利2000萬元到2500萬元之間,比去年同期下降35.25% - 48.2%。翻看歷史,2011年至2014年,安碩信息營業利潤同比增長率分別為12%、-6%、5%、-32%,營業收入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4%、18%、32%、7%。 對于安碩信息業績增長與股價走勢的背離現象,中信建投分析師表示,安碩信息身兼諸多互聯網題材,其互聯網金融平臺落地的消息成為股價一度暴漲的催化劑。 安碩信息因違反證券市場規定被調查,進而觸發退市警報。對于安碩信息是否會退市,一位券商內部人士表示“最終結果尚等待監管部門判定”。而上海一家私募總監則直言,“在目前的制度下看,這一波真正退市的可能性較低,但對市場情緒還是有一定影響的”。 “財務造假最有可能被退市,金亞科技應該比安碩信息更危險。”一位券商分析師在記者采訪時表示。他還強調,“(退市)短期實現的可能性較低,而應該有一個漸進的過程,在退市制度、追責上市公司以及保薦機構的機制得到完善之后。” 安碩信息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傳公司存在退市風險其實更多是一種誤讀,退市公告是按照交易所規定,需要披露公告的,公司的業績和基本面并未有惡化。 盛宴離席——多少股王的宿命 股市漲跌本是平常事,而其表現于A股則被刷上了更為濃烈的“色彩”。 每一輪牛市的盛宴余味猶存,股市的紅火喚醒了全社會的投資意識,但市場逐漸變得急功近利,進而演變為貪婪。作為新興市場的中國股市,其非理性特征在前期的暴漲中被宣泄得淋漓盡致,機構和散戶的集體狂熱透支了市場的內在能量。 誠然,A股市場從不缺“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的早夭股王。 2007年拔錨起航的中國船舶,在“中國造船量2010年超過日本,2020年趕上韓國”的吶喊聲中,一路揚帆起航攀至300元浪尖,卻在高位遭遇次貸危機、鋼材漲價、人民幣升值多重打擊,一張宏偉藍圖還沒展開即告夭折——從2008年1月至7月,中國船舶股價從近300元暴跌75%。 再往前看七年,億安科技自1999年10月25日后的70個交易日里,股價由26元左右不停歇地上漲,成為自滬深股票實施拆細后首只市價超過百元的股票。即便是將數碼科技、網絡工程、生物工程、電子通訊、電動汽車、新能源和納米技術在內的當年全球高科技概念全部一網打盡,股價也同樣隨著網絡股泡沫破碎而落得一地雞毛。 第一高價股位置的更迭,歷來是證券市場最重要的談資,但它更是中國市場發展的一個縮影。誰是滬深股市的第一高價股本身并不重要,市場選擇背后所反映的導向才值得投資者反復體會、研究,并從中受到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