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揚揚的藥品電子監管碼風波在雙方和解中平息。養天和大藥房(以下簡稱“養天和”)昨日在官網發布聲明,不再提起上訴。在養天和高調推動和國家食藥監總局低調座談下,最終以情理之中的和棋結束。對于藥店行業來說,免去的高昂賦碼成本為行業松了綁,但和棋背后所隱藏的,仍待主動公開或被揭示。
雙方和棋
將近一個月時間里,養天和與國家食藥監總局也許都已心力交瘁。“試圖通過訴訟解決的問題,目前已全部得到解決,繼續訴訟已沒有必要,決定放棄上訴。”養天和董事長李能在《聲明》中對放棄上訴做出了回應,并表示,“我們很高興看到有諸多爭議的藥品電子監管碼制度終于有了糾錯的機會。”
養天和的行政訴訟狀中質疑國家食藥監總局“官商勾結、出賣國家公信力、為利益集團謀求不法利益”的事卻未再提及。
此外,養天和強調,代理訴訟的律師或其他人,就推廣電子監管碼的問題,針對國家食藥監總局采取的任何行動,均與養天和無關。
代理律師周澤表示,企業有壓力,可以理解。在周澤起草的初版《聲明》中,仍有一段關于國家食藥監總局的論述,在終版被刪除。“國家食藥監總局對電子監管碼的強制推行,但這一問題卻存在了近十年之久。如果醫藥行業也像2008年防偽行業起訴國家質檢總局推廣電子監管碼一樣早日站出來抵制,問題或早已解決。”直到2016年初,國家食藥監總局宣布未達到新版GSP要求的不得繼續從事藥品經營活動,才有了這一事件發生。
行業聯手
復盤整個“反碼”事件,可以看到養天和背后得到了眾多藥店支持。三大上市藥店、20余家百強藥店接連發文抵制監管碼,將案件提升到了行業高度。當時有業內人士猜測,若事件在兩會前得不到解決,老百姓大藥房董事長謝子龍將在兩會時提案,對監管碼提出嚴厲質疑。
在國家食藥監總局秘密召開座談會的當天,養天和還召開了一場研討會,直指藥品電子監管碼不合規。謝子龍、益豐藥房董事長高毅和一心堂總裁趙飚和多位百強藥店董事長皆到場參會。業內人士稱,這種量級嘉賓齊聚的會議一年都難有幾次。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指出,該事件從一開始就不是養天和一家的事,行業也給予了一定的支持,法律途徑只是一個引子。縱使這場仗打得的確漂亮,但國家食藥監總局過于“爽快”的行為實在值得玩味。
阿里裝可憐?
被指“官商勾結”的阿里健康在事件中始終保持沉默,卻在塵埃落定后罕見發聲。養天和宣布不再上訴時,阿里健康幾乎同時發出聲明,“食藥監總局和阿里健康成立聯合工作組,討論系統移交工作,將制定系統全面移交的具體內容,包括移交的先后工作時間表以及期間的運維業務模式等”。并在官方微信發布《關于藥品電子監管網,阿里健康有話說》。
阿里健康表示,嚴重的藥品安全問題促使藥品電子監管網雛形在2006年誕生,并羅列出大量案例。周澤表示,阿里的言辭顯得有些悲情,對電子監管的評價必須結合中信21世紀與國家質檢總局合資成立公司,讓國家質檢總局持干股,為其充當推銷員等大背景來談。
事實上,電子監管網的業務對于阿里健康舉足輕重。2015年半年報顯示,阿里健康主要業務就是電子監管網。截至2015年9月30日,電子監管網的收入為2137萬港元,同比增長14.6%,增長原因主要是來自零售藥店的入網費及增值服務費用增加,盈利能力提升也主要是由于電子監管網收入增加。
對于藥店行業來說,避免每年2萬元成本,讓連鎖藥店擁有更多資金投入到運營和擴張中,藥店方目的已達。無獨有偶,在前一年的同一時間,淘寶向國家工商總局發起投訴。緣起國家工商總局《關于對阿里巴巴集團進行行政指導工作情況的白皮書》,稱阿里系網絡交易平臺存在主體準入把關不嚴、對商品信息審查不力、銷售行為管理混亂等五大突出問題。與本案相同,雙方最終握手和談,為事件畫上了一抹和稀泥式的結局。一位法律界人士坦言,現階段法律手段具有局限性,法治進程仍待推進。(李鐸肖鵬)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