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被認為資質良好的信托標的——礦產資源,卻在近年屢屢成為信托計劃高風險的代名詞。
礦產資源信托從2010年開始興起,并在2011年及2012年逐漸繁榮,然而,隨著礦產資源價格的下跌以及一系列風險項目的產生,礦產資源信托自2013年以來,融資規模急劇下降。
在諸多涉礦風險項目中,中誠信托誠至金開系列產品廣為人知。
2014年開年,國內信托業就迎來了史上最大的兌付危機——規模高達30億元的“中誠·誠至金開1號信托”出現險情。半年后,規模為13億元的誠至金開2號到期,由于融資方資金鏈出現問題,項目延期兌付。最終,1號以第三方接盤的方式收場,實現了剛性兌付;2號產品重組過程幾經曲折,最終處置結果外界至今不知。
有業界觀察人士表示,礦產信托回報豐厚,也并不是沒有投資的價值。相比其他類信托,礦產信托對信托公司和投資者的專業性有更高的要求。以煤炭信托為例,作為我國當前主要的需求能源,煤炭雖然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但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不過,行業需要去糟取精,產業升級的過程。
另有業內人士表示,近年房地產信托及礦產信托兌付風險頻發,一時間打破剛兌之聲不絕于耳。其實,一方面,目前的風險產品僅為個案,相對于行業的整體規模來看其占比較小;另一方面,為長久計,打破剛兌、放開管制、讓市場這只手充分發揮它的積極作用,或許更能促進信托的平穩健康發展。(證券時報記者楊卓卿)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