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2月23日電(記者屠國璽、張玉潔)過了正月十五,快遞公司陸續開始收單,甘肅禮縣農民文冠軍的網店抓緊發出了春節期間積攢的近300份蘋果網銷訂單。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位于西漢水上游淺山河谷地帶,是中國蘋果最佳適生區之一。近年來,禮縣蘋果產業發展壯大,文冠軍和3個村的村民一起辦起了果品合作社,流轉了1300多畝土地開展果樹種植,還建起了儲量為5000噸的冷庫。
對于這位西部果農來說,不同年份“過山車”一樣的市場行情,讓他和合作社社員感覺每年的種植“就像是一場賭博”。
文冠軍說,前幾年,禮縣蘋果賣得特別俏,一車4萬斤的蘋果發往全國幾個大型水果市場后,2小時就能賣完了。
然而,在2015年,市場行情的變化,讓這位身處西北的農民始料未及。去年,文冠軍把最好的一批蘋果發往東部一個市場后,賣半個月還沒賣完。最后一算賬,收入只夠運費和人工費,每斤2.5元的蘋果成本全都打了水漂。
但同樣是在蘋果價格大跌的2015年,禮縣“90后”小伙康維起通過經營8家網店,實現了3000萬元的銷售收入,銷售額同比上漲近3倍。
“以前行情一旦不好,果農基本只能等著賠錢。”康維起說,“電商相當于給蘋果銷售上了保險”。今年春節期間,他家網店的銷售量已達1000多單,派送工作正在進行。
在向這個年輕人學習之后,文冠軍恍然開悟:“傳統渠道農產品價格波動大,但電商渠道價格穩定。人們都想從原產地買到好東西。單筆銷量不多,但價格反倒更高了。”
文冠軍算了一筆賬,傳統渠道銷售一斤蘋果只能賣2元多,但網上銷售價格至少在一斤6元以上。即使刨除包裝和快遞費用,對于種植蘋果的農民而言,收入也要比傳統渠道高出不少。
2015年12月,文冠軍雇了6名年輕人、投入10萬余元,在幾大電商平臺開了網店。短短2個月,網上銷售額已近8萬元。
近年來,電子商務正在西部地區興起,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豐富的物產通過網銷渠道轉化為群眾收入。更重要的是,利用減少中間環節的優勢,農產品不僅賣了出去,還賣了高價。
盡管涉足電商有些晚,但文冠軍對網上銷售仍抱有很大信心。伴隨著猴年第一批訂單的發出,他相信電子商務可以成為農民制衡市場周期的利器。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