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月21日訊
昨日,中國股市告別了“肖鋼時代”,跨入“劉士余”時代。對于劉士余的走馬上任,不少投資者寄予厚望。
不僅有不少投資者通過新任證監會主席的屬相以及利用易經五行剖名法等來判斷中國股市“劉士余”時代的走向:必有牛市。更有不少媒體立刻根據大數據總結出證監會歷次換帥后股市走勢:漲多跌少。
不過,小編今天可能要請大家喝杯涼白開了。
經歷過1月暴跌22%的洗禮后,A股2月迎來小陽春行情,滬指本月內上漲約4%。
大跌之后反彈能走多遠?國泰君安首席宏觀分析師任澤平18日就發文稱,近期反彈是第二波調整完成后的一次修復行情,熊市的反彈會一波比一波弱。數據支持他的說法嗎?
暴漲和暴跌如影隨形
從07年大盤見頂回落以來,大盤經歷數次暴漲暴跌。從時間跨度來看,2008年-2013年期間,大盤陰跌為主,下跌的時間跨度長,幅度大。
2015年,股市進入杠桿時代,波動劇烈,千股漲停、千股跌停輪番上演。梳理近年暴跌后的反彈來看,暴漲和暴跌就像兩個孿生嬰兒,暴漲過后必然是暴跌。從數據來看,熊市期間可能會有數次不同程度的反彈,如08年的熊市,期間至少有兩次幅度超過10%的反彈。而2015年以來經歷三輪大跌后,市場也出現了兩次反彈。
急跌后反彈能走多久?一張表看懂
值得注意的是,下跌與反彈的持續時間呈負相關。也就說,下跌的時間越短,反彈的時間反而較長;反之,下跌的時間越長,反彈的時間越短。
研究歷次周期較長的反彈發現,每次炒作的路線基本一致,即超跌反彈——周期性強勢——藍籌股補漲——成長股加速這樣四個過程。當下,市場剛好處于超跌反彈的位置,炒作熱點在主題投資上。在這樣的情況下,大盤反彈的基礎依然非常脆弱,隨時有夭折的危險。
從歷次反彈來看,在反彈周期中大盤一般不會跌破前期低點,但一旦跌破則意味著大盤又將開啟另一波下跌趨勢。
受資金流入困擾股市難有好表現
就后市而言,由于市場氛圍沒有根本好轉,沒有相應的增量資金流入,大盤難以形成穩健的上漲行情。
去年四季度股市出現了一定的反彈,成交也有相應增加。但成交量增長未能持續,大跌后需要時間來聚集資金,再重新放量。在本周一,兩市成交縮量到3290億,雖然有春節的因素,但依然表示市場很低迷。雖然1月新增貸款放出天量,但資金面改善需要一個過程。就短期而言,股市僅靠存量資金博弈,或許還難以有很好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