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預付款消費”陷阱頻發目前監管仍一片空白
昨天,有市民報料稱,春節假期已經過去,廣州越秀區置地大廈的一家“康魅健”健身俱樂部卻遲遲不營業,老板及工作人員的電話均無人接聽。不僅如此,記者還了解到,該健身房還拖欠了員工工資及物管費用,眾會員不禁擔心老板攜款“走佬”。
事實上,近年來“預付款消費”陷阱頻頻發生。到底應如何防范風險,有律師告訴記者,法律雖然對預付款有一定規范,但如何監管仍是一片空白,消費者想要維權,難度不小。
會員李小姐介紹,“康魅健”健身俱樂部大約開了一年多。“我去年辦了一張半年卡和價值8000元40節課的私教課程。”目前,李小姐的私教課程只上了1/3。李小姐說,今年過年前,健身房還是照常開門營業,并通知2016年2月15日恢復營業。
然而,李小姐15日前來健身時,卻發現健身房內空無一人。不僅如此,從一樓通往健身房的電梯也停止使用了。“我打電話給前臺、教練和銷售都無人接聽,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李小姐十分擔心。于是,她又通過其他健身的朋友找健身房的工作人員了解情況,有離職的銷售員告知她稱這家健身房已經“關門大吉”了,也有人稱公司負責人將在20日回來處理。“但不少銷售員和教練對健身房的情況還是‘蒙查查’,只說公司還欠了他們的工資,他們也不知道公司到底怎么了。”因此,健身房到底是“跑路”還是其他原因停業,至今沒有答案。
另一位聞訊趕來的沈先生則告訴記者,他曾聽工作人員稱這家健身房的經營的確出現了問題,今年1月底在開張時已經出現停電的情況。更令人詫異的是,雖然健身房空無一人,但大門卻敞開,跑步機、動感單車等還在,所以不少會員依然選擇前來繼續健身。“不管是不是‘走佬’,反正我住得近,我自己過來鍛煉鍛煉也好。”不僅如此,沈先生說自從停業后,健身房內的一些小型器材還被人拿走了。“本來啞鈴架上擺滿了各種型號的啞鈴,現在被人拿得所剩無幾,根本沒有完整的一對啞鈴。”
會員逾百人損失約百萬?
昨日上午,記者來到現場看到,健身俱樂部沒有一名工作人員。按照前臺的一份通訊錄,記者嘗試撥打該健身中心總經理于先生電話了解情況,截至記者截稿為止,一直無人接聽。隨后,記者還撥打了其中一名銷售員的電話,對方稱:“不知道公司是不是倒閉了,但自己沒有收到通知要回去上班,公司還欠我一個月的工資。”此外,置地大廈物業管理處也表示,該健身俱樂部拖欠約6萬元的物業管理費。
對于會員的損失,李小姐稱,她只知道十多位相熟的朋友總共繳納了近10萬元的教練費。此外,按照健身房辦公室擺放的超過100本會員的私人教練協議書,協議價格每名會員從2000元到上萬元不等。記者以此進行粗略計算,會員們損失或達到約百萬元。
昨天,李小姐與其他會員向大東派出所報警。但警方到現場后表示,這屬于經濟糾紛,建議他們通過工商部門處理。
律師說法:兩途徑可追討損失然而用處都不大
事實上,近年來“預付款消費”陷阱頻頻發生。“預付款會員卡”實行“預付款制度”,雖然消費者從中得到折扣、減免、贈送等優惠,然而,從而導致的店鋪突然關門、會員維權難的事情層出不窮。
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主任、省消委會首席法律顧問朱永平律師說,對于預付款如何使用和監管,當前法律仍是一片空白。這也導致許多不具備發行資質但仍然發行會員卡的情況大量存在。他還介紹,2012年年底商務部出臺的《單用途商業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也對發卡機構做了詳細規定,還明確零售、餐飲、居民服務等預付卡納入備案管理范疇。不過,這一監管舉措并不能強制企業必須備案,在事后監管時一直面臨執行難的問題,即使罰款最高額也僅為3萬元。
對于消費者而言,如果進行預付款消費的商家突然關閉,只有兩種途徑追討損失。一是與商家正常購卡進行消費的,可以打官司通過民事途徑追討余款。購卡就等于簽了合同,這類合同通常會被視為無效合同,商家要返還余款,然而如果商家因為經營不善,導致倒閉破產,只能對其進行查封并拍賣,這樣的情況下,位于消費鏈末端的消費者很難追討回自己的全部損失。二是若商家存在虛假注冊等詐騙行為,可以通過刑事途徑進行立案。但這意味著消費者要自己先取證,去證明商家的營業執照、稅務證明和注冊地址是虛假的。“這對于消費者而言,也很難取證。”(記者申卉)
類似案件
1.牛奶店
2015年1月,家住廣州白云區白云新城一高檔住宅的伍女士在小區一家牛奶店鋪訂了半年牛奶,訂半年瓶裝奶只收五個月的錢,優惠價僅需600元。誰知,才送了20多天就聯系不上了。
2.美發店
今年年初,有市民反映,廣州市海珠區江灣橋南附近的一家東尼界美容美發店突然關門,老板無蹤影,拖欠21名員工工資37萬元。同時有眾多市民辦的會員卡無法兌現,涉及金額170多萬元。
3.水果店
去年12月,廣州所有水果營行關店被掃貨,廣州分公司人去室空,水果營行多地店面停業。隨后,水果營行被爆資金鏈斷裂——這個一年之間打造超300家店面、號稱3年打造萬店的機構瞬間坍塌。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