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群:2016年中國經濟有望結束下行 轉為平穩增長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2-19 16:20:01
——2016年經濟形勢分析與展望 2015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下行壓力比較明顯。但與此同時也看到,自2012年開始的穩增長工作,在穩定市場需求、特別是穩定國內需求方面的成效日益顯現。受其支持,經濟增長降中趨穩。穩增長的政策效果預計在2016年會進一步顯現,據此可以認為,在需求企穩的支持下,2016年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水平與2015年大體相當。 需求企穩的基礎初步形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消費持續平穩增長。 數據顯示,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實際增長10.6%,較上年降低0.3個百分點,增速持續保持兩位數,消費總體平穩增長,成為穩增長的基礎性力量。2012年以來的穩增長,著力點從投資更多轉向消費,集中表現在政府堅持社會政策托底,全力保障基本民生,重點抓住精準就業和精準扶貧。 由于政府堅持把保就業作為穩增長的底線,加上服務業發展平穩等客觀因素的支持,近年來我國就業形勢大體穩定。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人,就業形勢總體平穩。就業平穩以及對低收入群體的扶助措施,支持了居民收入平穩增長。2015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按可比價格同比增長7.4%,較GDP增速高0.5個百分點,這必然給消費平穩增長帶來基礎性支持。盡管大城市堵車、建房用地緊張等問題日益突出,限制了汽車、住房市場發展,住行為主的消費結構升級受到一定限制,但基于13.75億人口日常生活的各項基本消費活動保持平穩,必然會奠定消費平穩增長的格局,也從市場需求方面對生活資料生產形成穩定的支持。目前生活消費品生產的平穩增長,已成為支持經濟增長的重要基礎。 事實證明,在經濟轉型的復雜形勢下,抓住保障基本民生這個龍頭,對于實現中高水平的合理增長,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穩增長的核心目標,現在和未來都應定位于保就業、穩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這也是經濟增長筑底的基礎性支撐。 第二,基礎設施投資增速雖有波動,但勢頭趨強。 數據顯示,2015年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16.9%,增速較上年回落3.3個百分點,主要因為鐵路投資回落幅度較大。但城市公共設施投資、水利投資增速都保持在較高水平,表明增強基礎設施建設的政策效果不斷顯現。 從未來趨勢看,首先,與新型城鎮化和一帶一路戰略部署聯系,城市地下、地上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全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水利、電力設施建設任務大量增加,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明顯增多。其次,針對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短借長用”矛盾的探索取得積極進展,2015年地方債置換,開始規范和理順政府與銀行之間的融資關系。在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供給與地方債發債制度建設之間,初步形成了一個過渡區域,其對穩定基礎設施投資資金具有基礎性作用。此外PPP的探索也取得一定進展,再考慮到階段性提高財政赤字率,適度擴大財政支出的政策安排,綜合看,基礎設施投資資金保障條件趨向改善。最后,五中全會及其后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2016年及“十三五”期間的發展理念和工作重點;從嚴治黨、完善獎懲制度、熱情關心干部,最大限度調動廣大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等舉措,加強了干部隊伍的建設,不斷解決著不會干、不敢干的問題。綜合以上因素,預計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在2016年將穩中有升,對投資增長的穩定作用會進一步增強。 第三,房地產市場銷售持續回暖,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態勢有望改變。 2015年房地產市場銷售形勢明顯好轉,城鎮商品房銷售面積較上年增長6.5%(2014年為-7.6%),增速同比提高14.1個百分點。城鎮商品房銷售額較上年增長14.4%(2014年為-6.3%),增速同比提高20.4個百分點。原因主要有三。 首先,城鎮化持續推進,2015年城鎮常住人口增加2200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較2014年提高1.67個百分點。這必然推動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住房剛性需求和改善型需求持續增長。 其次,大城市房價不降的客觀形勢,改變了持幣待購的態度,推動大城市買房需求持續釋放。 最后,房地產調控政策調整,特別是按揭貸款相關政策調整、貸款利率連續5次下調,有效增強了剛性和改善型買房能力。這些因素預計在2016年將繼續發揮作用,房地產市場銷售可望保持平穩增長。受此影響,房地產企業資金來源持續增加,到2015年末,較上年同期增長2.6%,已明顯高于房地產投資增速(1%)。從歷史經驗看,這是房地產投資由落轉穩的重要信號。 綜上所述,穩增長政策在穩定消費、穩定投資方面的效果日益明顯,內需平穩增長基礎初步建立。盡管2015年出口增長-2.8%,外需形勢比預期嚴峻,但受內需主導的作用,中國經濟增速企穩跡象仍然開始顯露。 雖然中國經濟在調結構、轉方式取得了積極進展,但供給側問題仍然突出。 在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引導下,“十二五”期間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取得積極進展。三次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出現積極變化,市場調節的企業優勝劣汰活動持續推進,企業分化情況日益明顯;產業結構調整持續深入,目前上游鋼鐵、水泥、煤炭等行業的結構性調整全面展開。與此同時,在貨幣政策的配合下,資金和債務鏈條并未發生普遍斷裂。此外,股市泡沫和風險得到控制。 與此同時,困難企業普遍存在,困難程度不斷加大,局部就業問題開始顯現,債務鏈條延長、債務風險加大,一些地方財政收支出現困難。這些問題都說明供給側,亦即企業和產業還不能適應需求水平下降后的新環境,國民經濟還在“帶病運行”。 市場對總供給與總需求關系及其相互結構的調節總表現為事后的。需求水平和結構變化了,必然要通過市場調節供給水平和結構。市場競爭對企業的優勝劣汰是協調供求關系、保持經濟健康平穩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隨著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企業訂單下降、成本水平提高,企業生產經營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基于高增長預期形成的很多建設項目也面臨諸多困難。市場對企業、對項目的重新選擇不可避免,因此必然會有一些低素質企業破產,一些不好的在建項目下馬,同時會導致與其相關的債務鏈條調整,也會引發部分職工下崗失業。 面對發展環境的變化,確實有不少企業主動調整轉型并取得積極成效。但是,也有不少企業依靠地方性政策優惠和過度保護、依靠降低產品質量標準、減少環保投入等獲得不正當的競爭優勢。特別值得重視的是,受政府過度保護,很多困難企業和不好的在建項目“僵而不死”,使銀行和金融企業的風險意識逐步淡漠。這些企業和項目的生存,需要不斷借新還舊,不斷吸入新的資金,以維持資金鏈不斷裂,持續時間越長,其資金需求剛性就越大,借貸利率就越高。當銀行和金融企業風險意識下降后,就會產生片面追求高利率、高回報的傾向,就會越來越多地把資金配置在高風險領域,支持不良經濟成分的生存,導致債務鏈條不斷延長,債務風險不斷加大。 綜上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在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正不斷穩固需求增長的基礎,也在通過市場作用促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隨著這一過程的深入,矛盾和風險也在蓄積。當前穩增長、調結構、轉方式已經到了爬坡過坎的關鍵時刻。 展望2016,中國經濟有望結束下行,轉為平穩增長。 2016年世界經濟預計將繼續呈現弱復蘇的增長態勢。受美聯儲加息、資本外流和相關改革滯后的影響,新興發展國家經濟增長仍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經濟恢復勢頭脆弱。美國經濟預計將繼續緩慢恢復,歐洲經濟回穩態勢預計比較明顯,日本經濟困難有所增加。從國內情況看,在2012年以來穩增長政策措施的累積效果,以及多項積極因素不斷發展的基礎上,中國經濟增長將觸底企穩,GDP全年有望實現7%左右的增長,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步伐加快,“十三五”將實現良好開局。 盡管世界銀行和IMF調低了對中國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測值,但一致認為2016年美國經濟仍將呈恢復態勢,歐洲經濟盡管困難較多,預計仍然會保持恢復性增長。新興經濟體正在進行結構調整,增長水平預計有所降低,分化趨勢明顯。綜合看,2016年世界經濟呈恢復態勢。在這一形勢下,綜合考慮國際貿易保護抬頭,國際市場競爭加劇,我國出口企業綜合競爭力水平提高等因素,預計出口增速將在低位企穩。 投資增長將大體趨穩,預計2016年投資增長率為11%左右。其中,房地產投資增速回落態勢將結束。與城鎮化進程特別是以人為中心的新型城鎮化聯系,預計大城市房地產市場銷售將保持平穩增長,房地產去庫存活動效果逐步顯現,中小城市房地產銷售也會有所好轉。在這些因素支持下,預計房地產投資增速在下半年將底部回升。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建設等將推動基礎設施投資水平穩中有升。在市場需求拉動和過剩產能加快調整的支持下,預計制造業投資增速穩中趨升。綜上分析,全年投資名義增長預計在11%左右。 此外,消費繼續保持平穩增長,2016年消費實際增長率預計為10.5%左右。近年來保就業的政策效果比較明顯,盡管過剩產能調整和困難企業退出會對局部就業產生沖擊,但總的就業形勢預計仍將比較平穩。房地產市場恢復平穩增長、汽車市場預計也會出現階段性恢復,其對消費的負面影響預計會轉為正面支持。結合以上情況,預計2016年消費實際增長率為10.5%左右。 綜合需求因素分析,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率在7%左右, CPI漲幅在2%左右。預計“十三五”第一年中國經濟將結束下行,轉為平穩增長。必須把穩需求、穩增長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轉方式、調結構緊密結合起來,通過不斷穩定發展環境、提高企業和產業,以及整個供給體系對發展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加快把經濟運行推入健康可持續的新軌道。(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研究員 張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