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醫管局2月18日表示,今年年底前,22家市屬醫院將全部取消現場放號,意味著市屬醫院窗口不再提供掛號服務。去年6月,北京兒童醫院試點非急診全面預約。除急診病癥外,其余患者均通過手機APP、微信、電話、網絡或現場自助機等進行預約就診,醫療秩序明顯改善。
取消現場放號,要看病,一律通過APP、微信、網絡、電話和自助機預約。別說北京,對全中國的醫院來說,都是個新鮮事。有人說,這是和發達國家的看病方式接軌,但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對屢禁不絕的號販子們放大招。從理論上來講,現場拿不到號了,號販子就沒的賣了。
“掛號全預約”能不能真正讓號販子“全滅”?現在還不好說。火車票實施網購,規矩立得那么嚴,驗證碼搞得那樣復雜,票販子依舊存在。醫院掛號,雖說也實施了實名制,但依舊有可能被號販子們找到漏洞。
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全預約”能讓掛號更加公平,不是說誰肯多花錢誰就能掛上號;它還能讓號販子們的成本大大提高,要是號販子預約了再轉賣,沒準就進了黑名單,下次再想故技重施,難了。
為了讓這個大招更有效果,許多人還提出了輔助的建議。比如嚴禁醫生手寫加號,取消專家號,實施門診的分級制度——是不是看專家,門診醫生說了才算。這些建議是否合理,也有待醫療系統進一步討論、驗證,但若進一步,則可以節省不少醫療資源,醫院和醫生輕松了,患者和家屬也減負。
回過頭來看,與號販子的斗爭真是進行得波瀾壯闊,不僅耗時長,歷經多年,而且動用了大量社會資源,北京市警方今年全年將專項打擊醫院號販子,就是一例。當然,也包括“掛號全預約”,使的是最先進的技術手段,全體患者都得適應新方式。要說“號販子改變生活”,也不算夸張。
但是,許多問題還得往深層琢磨。為什么號販子能一直存在,就算是現在的高壓時刻,還會頂風作案?還是因為醫療資源供需不均衡。
遠離中心城市的地區,醫療條件比較落后,有的地方就算蓋起了漂亮的醫院,但因為缺少醫生,只能急診、打針、住院,不能開方,更不能手術,遇到點復雜的病,人們首先想起的,還是去大城市、去北京。這已經成了千千萬萬患者和家屬的思維定式。這些都造成了中心城市醫院的不堪重負、人滿為患。
所以說,醫療資源的缺乏與不均衡,給號販子制造了存在的基礎,讓他們有了牟利的空間,也就刺激他們敢于鋌而走險,反反復復,難以禁絕。
這樣看來,“掛號全預約”也好,嚴厲打擊也好,都是從技術環節上予以彌補,采取各種手段,盡量堵死漏洞。真正要治本,解決問題,還是得加大醫療投入,多培養醫生,并且盡量合理地將寶貴的醫療資源分配出去。這是一個長期的工作,一個富有臨床經驗的優秀醫生,可能要經過十幾乃至幾十年的歷練。真是任重道遠。
當然,醫療的事情,再難也應該辦,要集思廣益、多想辦法,堅持推進,才會有成果。至于眼前,對于引起公憤的號販子,必須采取能采取的各種方法,予以打擊。把有限的醫療資源真正留給需要的患者,“全預約”可以說是個相對周全的嘗試。若真有效,不妨在更多城市、更大的范圍,進行推廣。(本報評論員程赤兵)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