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劉筱攸
ApplePay的在華前景如何,有三個較為核心的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將直接決定著ApplePay會成為一個機械的近場支付工具,還是一個可以跟支付寶、微信支付相抗衡的移動支付平臺。
第一問:傳統的“721”收費規則還湊效嗎?
ApplePay遵循“四方模式”(商戶、收單方、發卡行、銀聯),收單機構需通過銀行卡清算機構(即銀聯)將收單交易信息傳輸至發卡行。一筆支付完成后,商戶要繳納手續費,發卡行收七成,收單機構收兩成,銀聯賺一成——即“721比例”分成。那么,傳統的“721”收費規則還湊效嗎?如果湊效,蘋果將從哪部分抽取傭金?在美國,這部分傭金是發卡行出,為交易金額的0.15%(信用卡)。這在中國還適用嗎?期待蘋果和銀聯、銀行過去一年的商討有結果。
第二問:ApplePay會不會推出能與支付寶和微信抗衡的補貼力度?
各家銀行信用卡優惠返現力度越來越大,消費場景也越來越多,可目前依然比不上支付寶、微信的補貼力度。因為支付寶和微信憑借龐大用戶體量,在不少商戶端的議價權要比銀行和銀聯大。如果ApplePay不能將所有銀行的優惠打通并疊加,競爭力還是難與前兩者相比。
第三問:ApplePay將如何做到優惠和場景共享?
如果不能做到優惠和場景共享,ApplePay就只能算是一個支付工具,而非支付平臺。蘋果CEO庫克“讓銀行卡成為歷史產物”的目標,可能要很久很久才能實現。
但我依舊認為ApplePay是個好東西。以前人們老說銀聯壟斷,其實,在銀聯主導的“四方模式”下,收單機構(支付公司和銀行)完全憑借自己的商業運作能力開拓市場;而銀聯收取一成的服務費,那是因為它用了多年時間,架設了中國的支付基礎設施。
若支付寶和微信兩頭獨大,商戶選擇收單機構的余地將越來越小,定價和議價權都在支付寶、微信手上。而用戶選擇余地也會大幅萎縮,當有一天兩家宣布對消費端收取手續費時,用戶將毫無商量余地。當然,這很難出現。不過,任何一個市場,都需要充分競爭,才會對消費者最有利。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