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2月18日專電(記者王淑娟、王濤)人民銀行、發展改革委等八部委日前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要求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加大金融對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支持力度。市場人士認為,這可以說是供給側改革在金融層面的落地,或將成為2016年金融服務實體的重要模式。
意見稱,落實差別化工業信貸政策,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完善信貸準入標準,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產業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等的支持力度;加大工業企業直接融資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中國制造2025”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方向的制造業企業,在各層次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
中信證券研究員肖斐斐表示,總體來看,意見確立了金融有保有壓、配合改革的基調。
華泰證券分析師羅毅認為,調整金融支持力度是推進供給側改革的關鍵。意見可以說確定了金融支持供給側改革的框架。
意見還指出,支持工業企業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對產能嚴重過剩行業未取得合法手續的新增產能建設項目,一律不得給予授信;對長期虧損、失去清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的“僵尸企業”,或環保、安全生產不達標且整改無望的企業及落后產能,堅決壓縮退出相關貸款。
積極穩妥做好“僵尸企業”信貸退出,維護銀行信貸資產安全,還需進一步發揮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和地方資產管理公司在參與企業破產重組和債務處置中的作用。
專家分析認為,這對金融企業而言,一方面意味著系統風險得到一定程度控制,有問題的領域逐步出清;另一方面可能需要承擔部分財務損失,如不良資產的處置。
羅毅表示,銀行處理不良貸款主要通過核銷和轉讓,目前核銷的主要難點在于認定過嚴,程序繁雜,處理周期長,稅收激勵不夠。意見措施出臺,未來有望進一步加強核銷稅收激勵,并加大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的容量,完善不良資產轉讓機制。而不良資產證券化試點的重啟,也將為銀行加快資產流轉增添新資本工具。
更多精彩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