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萬億元!又一個歷史新高。
昨日,央行公布2016年1月金融數據,大多高于預期。其中當月新增人民幣貸款2.51萬億元,創下單月紀錄新高;M2增速上升到14%,創18個月新高;社會融資規模(下稱“社融”)增量為3.42萬億元,分別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1.61萬億元和1.37萬億元。
2009年金融危機救市時,單月信貸最高投放量是3月的1.89萬億,1月為1.62萬億,遠低于這次的2.51萬億。
在此消息刺激下,A股昨日應聲大漲,滬指漲幅達到3.29%,重回2800點上方。
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的多名人士認為,面對動蕩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經濟持續的下行壓力,穩增長仍是當前主題,信貸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有所加強,流動性釋放和穩增長將繼續發力。
同日,央行等八部委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貨幣信貸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
近期,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表態稱,一旦經濟真的出現滑出合理區間的苗頭,該出手時我們會果斷出手。
發改委投資司司長許昆林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當前背景下合理有效的投資十分必要,要理直氣壯地抓投資。
《第一財經日報》梳理發現,無論是近期召開的地方兩會還是新年工作會議,各地方均把穩增長放在重要位置。其中,除了強調多舉措推動房地產去庫存以外,涵蓋市政、醫療、養老、環保等方面的基礎設施投資成為主要抓手。
新增貸款為何創新高
受前期穩增長政策逐漸落地相關的信貸需求刺激,以及銀行普遍傾向于年初大量投放的季節性因素影響,年初貸款大幅上升,M1與M2“倒剪刀差”形態進一步擴大。
招商證券宏觀研究員閆玲表示,信貸投放較多,M2同比增速升至14%。財政性存款增加5119億元,低于2015年同期,存款增長緩慢,而投放增多,反映出經濟下滑對積極財政的壓力。M1同比創新高至18.6%,盡管有發放獎金等原因,非金融企業存款會向居民存款轉移,企業活期存款增長仍然較快,可能是專項債配套貸款放在活期,以及公司客戶保證金的繼續減少。
交銀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在外匯占款持續顯著下降、財政存款增加的情況下,M2增速提高主要是因為信貸大幅增長,進而存款和貨幣創造較多。而M1形成顯著的向上突破主要是因為當月M0大幅增加,當月凈投放現金9310億元。同時,過去幾個月M1高增速,與去年上半年M1低增速形成反差,進一步推高了1月M1。受此因素影響,2月M1與M2的增速差可能進一步擴大。
“1月份金融數據大幅超出市場預期,也反映出金融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加大。”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社會融資規模3.4萬億元,創單月歷史紀錄,除了人民幣信貸創新高外,企業債券融資超過4500億元,也創單月歷史紀錄,反映直接融資規模擴大,有利于企業融資結構改善。
金融支持穩增長還需發力
未來央行貨幣政策走向依舊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多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信貸季節性高速增長將會回落,而貨幣政策很可能繼續保持穩健,近期出臺降準政策的可能性有所下降。
“從目前資本流出規模來看,一個季度需要一次降準,但也不能做線性外推說一年有4次降準,因為一旦人民幣貶值預期被打消,那么資本流入的力量很快會減弱。上半年從補充基礎貨幣的角度來說,會有一次降準。”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徐高說,從社會融資來分析,貨幣政策的環境都是比較寬松的。接下來穩健貨幣政策的態勢不會發生變化,但更多的寬松不會出現,也就是說降息降準的概率較小。從全年來看,降準的概率還是比較大的,但降息的可能性較小。
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認為,考慮到近日貿易等數據并不樂觀,本月貸款高企中不乏匯率等暫時性因素影響,可持續性存疑。穩增長政策還需繼續發力。
昨日,央行等八部委印發《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要求:加強貨幣信貸政策支持,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綜合運用多種流動性管理工具,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預調、微調,保持流動性水平適度和貨幣市場穩定運行,引導貨幣信貸平穩增長。
民生證券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李奇霖認為,“金融支持工業”就是要寬信用。文件強調“對鋼鐵、有色、建材、船舶、煤炭等行業中產品有競爭力、有市場、有效益的優質企業繼續給予信貸支持,幫助有前景的企業渡過難關”。穩定大于一切,對產能過剩工業部門有保有壓,不搞一刀切,維持差別化信貸政策,減輕了市場對去產能可能發生全局信貸大幅收縮的擔憂。
此外,擴大直接融資比重,債市供給有望擴容。文件提到“擴大公司信用類債券發行規模,拓展可交換債券、可轉換債券市場。積極發展綠色債券、高收益債券、綠色資產證券化等創新金融工具”。
李奇霖認為,債牛背后有杠桿資金參與,但與股市不同,此次政策基調不在去杠桿,而是通過擴大供給,降融資成本。過剩行業信用風險收斂,過剩行業國有企業利差有望收縮;民營企業利差或繼續走擴,主營業務不清晰的民營企業首當其沖。
投資依舊挑大梁
發改委下屬一名研究人員告訴本報,中國東西的差異較大,中西部地區還有很大的投資空間,有效投資不僅沒有過剩隱患,在實現穩增長的同時還將為中國經濟的質變打下基礎。
記者從多個部門獲悉,鐵路、水利等基建投資,以及擴大社會保障和精準扶貧等方面將成為政策密集“傾斜”的焦點。
徐高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長已迫近底線,決策層穩增長意愿上升,今年穩增長政策將顯著加碼,推動實體經濟企穩回升,而基建投資是主要發力點。
在去年促投資穩增長“組合拳”全面發力的基礎上,發改委表示,今年將繼續擴大有效投資,并著力補齊發展中的短板。其中,“有效”成為本輪投資最大的亮點之一。
“我們還是個發展中的大國,有很多民生短板,補短板的工作量還是非常大的。”許昆林說,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兩端發力的話,投資實際上是一個最佳的結合點。通過支持轉型升級,技術改造,可以提高我們生產產品的質量,來更好地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自去年以來,發改委在拉動投資方面就開啟了一路綠燈。不僅迅速批復數萬億的項目,更在推出工程包、設立建設基金、推動發行企業債以及PPP模式探索等方面做出了大量工作。對于今年的投資發力點,發改委提出將多舉措并舉,提高投資有效性,著力補齊短板。
發改委將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作為今年穩增長的首要任務,提出要推動出臺《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和備案管理條例》,進一步確立企業的投資主體地位,維護良好投資秩序。
不僅如此,去年收效良好的專項建設基金今年將繼續發揮拉動帶動作用。比如,繼2015年國家發改委安排4批專項建設基金8000億元之后,地方政府陸續收到2016年首批專項建設基金,此次基金總規模或為4000億元。
在強調創造條件的同時,中央對抓落實也做出了更嚴厲的表態。李克強在最近一次常務會議上還說:“當前國際市場持續低迷,對我國經濟帶來很大壓力,這是客觀因素;但另一方面,各地方、各部門也要從主觀上尋找原因。現實工作中還存在不少項目批了、錢撥了,卻遲遲開不了工等問題,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大抓落實和督查力度。”
返回21財搜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