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日新月異 金融機構“云”中博弈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2-12 11:00:00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專電 題:科技創新日新月異 金融機構“云”中博弈 新華社記者吳雨 不久的將來,無論您持有哪家的銀行卡、身處何方,都可以通過手機方便地支付、繳費、轉賬,這看似“自然而然”的服務背后,是金融科技創新的迭代升級,也折射出金融機構在云計算、大數據等科技創新領域的激烈博弈。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金融機構信息技術應用不斷增加,信息科技已經成為提升銀行等金融機構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和載體。去年,工商銀行的“融e購”電商平臺迅速崛起,中信銀行和百度攜手打造直銷銀行,光大銀行“云繳費”覆蓋面不斷擴大,銀聯攜手20余家銀行推出“云閃付”……金融領域精彩紛呈的背后,無一例外是金融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 光大銀行信息科技部副總經理史晨陽介紹,隨著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銀行的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盈利壓力加大,加之民營資本開放和第三方支付的蓬勃發展,銀行面臨競爭加劇、創新加速的局面。 當下,科技競爭已經已不只停留在技術討論,而外化為百姓身邊的金融服務。去年“雙十一”購物節期間,支付寶峰值期間每秒支付8.59萬筆,是2014年“雙十一”峰值的2.23倍。螞蟻金服首席技術官程立表示,“中國支付系統在技術上領先全球,而這得益于核心系統跑在‘云’上,可以充分利用云計算的彈性優勢調度資源,應對峰值壓力。” 同樣看中了云計算的彈性部署、資源池化、靈活調度等特點,不少銀行迅速跟進有關“云”建設的規劃,推動自身IT系統服務轉型。 “激烈的競爭要求銀行科技系統建設在保障速度的同時,還要節省成本、提高效率。”史晨陽介紹,光大銀行從2013年就開始規劃“私有云”建設,希望通過“全行池化”“統一災備”“分行瘦身”三個方面,降低全行科技投入成本。 光大銀行預計“私有云”能帶來一系列好處:資源整體利用率將提升4倍,機房機柜數量下降87%,基礎設施投入降低40%,人力維護成本下降48%,整體建設成本一次性節約2億元,每年維護成本降低1300萬元…… 在一些大中型金融機構自主研發云技術、走自主可控道路的同時,一些小型金融機構轉型升級也迫在眉睫。但受困于研發力量和經費,部分金融機構科技創新心有余而力不足。 在此背景下,如何讓云技術按照需求“流淌”起來、創造價值,成為越來越多機構的開始思考的問題。 浦發銀行副行長姜明生透露,浦發銀行正在金融市場業務方面啟動金融云建設,考慮對金融同業開放部分云技術能力,打造金融機構之間交易互通、客戶同享、便捷高效的新渠道。 同樣開放金融云服務的還有螞蟻金融這樣的互聯網企業。目前,螞蟻金服正在推進“互聯網推進器”計劃,未來5年助力1000家金融機構轉型升級。 專家指出,開放帶來機會,合作方能共贏。運用互聯網思維和科學技術,銀行、證券、基金、互聯網企業在“云”中激烈博弈,卻也有效激發了金融機構科技創新的熱情,最終轉化為更加便捷、周到的金融服務,惠及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