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中之貧”呂梁怎樣如期“摘帽”
來源:新華網
發布時間:2016-02-11 10:10:01
新華社太原2月11日電(記者王勁玉、王飛航)山西省呂梁市,全國14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貧困人口占山西全省貧困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被稱為“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呂梁市實施產業扶持、技能培訓與政府保障相結合脫貧攻堅舉措,以期如期“斷窮根、摘窮帽”。 產業扶貧保“飯碗” “有了泰瑞農場的帶動,家里不僅有了地租收入,還能在家門口打工掙錢。”正在離石區康家嶺村泰瑞農林牧場打工的農民郭二貴高興地說。 郭二貴口中的泰瑞農場是由當地民企老板投資建立的綜合性生態農牧基地,農民把地租給企業,再為企業打工,搖身一變成了產業工人。2000多畝經濟林,大棚、養殖、副食加工組合發展,農民收入節節攀升。 康家嶺村村干部介紹,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021元,到2015年已增加到5056元。農民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甜頭。 2014年以來,呂梁市提出“8+2”農業產業扶貧思路,紅棗、核桃、小米、養殖等傳統農業項目走產業化發展道路。僅紅棗核桃綜合管理示范基地就有100萬畝,覆蓋產區124.37萬人,農業產業“百花齊放”。 交口縣雙池鎮梁家溝村村民吳丕玉原來種玉米,12畝地一年收入5000多元,現在經營村委統一給貧困戶搭建的食用菌大棚,一個大棚五六分地,栽培香菇,第一茬就收入1萬多元。 方山縣臥龍潭村過去是一個“五難村”,也是遠近聞名的“光棍村”。去年以來,在產業扶貧的帶動下,村民們瞄準農林和養殖業,農民增收路子越走越寬。2011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1500元,到2015年底已經突破5000元,“光棍村”的莊稼漢也有底氣去周邊村子娶媳婦了。 發展農業產業的同時,呂梁市籌劃用兩年時間在全省1439個貧困村實現光伏扶貧全覆蓋,初步測算,可為所有貧困人口人均年增收700—800元,為每個貧困村年均增加集體收益5萬—6萬元。 一技之長鼓“腰包” 產業扶貧解溫飽,技能培訓鼓腰包,呂梁山上掀起了技能培訓“熱潮”。 2015年9月8日,山西首個家政護理扶貧培訓項目在呂梁市離石區開班。首批350多名來自呂梁貧困山區的農民接受了為期2個月的專業培訓。 家住離石區馬茂莊村的郭琳琳一早就騎著電動車來到位于城北的恒大華府小區,當月嫂的她激動地說:“每個月4000多塊錢的收入,比我家男人掙的還多。現在正是娃用錢的時候,頂大事了”。經過專業培訓的郭琳琳比以前掙得多,還更受歡迎。 在這種類似的護工護理和家政培訓上,呂梁市一年投入1.2億元,組織6萬名貧困群眾培訓,開創了“呂梁山護工”勞務品牌。離石區已有1428名學員取得了人社部門認可的資格證書,并且在太原、北京等地就業。 今年以來,呂梁市又確定山西醫科大學汾陽學院、呂梁衛校、呂梁技校等五所學校作為試點,預計年內培訓貧困人口1萬人,并且成立呂梁市護理護工就業服務中心,與省內外家政公司、養老機構建立就業合作關系,呂梁山的“婆姨”們走出山西賺錢再也不是夢。 在去年10月30日離石區舉辦護理護工招聘會上,700多名護工與省內外21家家政公司進行對接,簽訂就業合同,其中部分人已于11月初上崗就業,每月收入可達4000-6000元。 政府“撐腰”防返貧 扶貧的同時,呂梁市將目光放在了防止基礎薄弱的貧困地區農民返貧,在農民一次性支出較大的教育、醫療等“大活計”上做文章,防止因學返貧,因病返貧。 孝義市克俄村的任廣益一家四個兄弟全是碩士研究生,然而,在為家庭帶來榮耀的同時也讓這個家庭負擔加重,步履維艱。 現在,隨著全市將貧困縣農村中小學寄宿生納入營養餐補助,就讀普通高中的免除全部學雜費,考入專科以上院校的給予學費資助,因學返貧得到部分解決。 與此同時,貧困戶新農合參合費、新農合門診補償、縣級以下新農合定點醫補償、新農合住院補償全部大范圍提高,提前告別農民因病返貧時代。 預先籌劃,將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納入農村低保,協調農村扶貧標準和農村低保標準,確保在脫貧攻堅的大戰中不落下一個“戰友”。
下一篇:紐約股市三大股指10日漲跌互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