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出品方傳奇、樂視、中影、環球把《長城》定義為——“一部真正意義上中美合拍的全球化電影”。就這個出品陣容,有好萊塢也有北京,有國企也有民企,就已經是史無前例的聯手了。 他們說的“全球化”,也不是這幾年中國公司流行的那種“出海”,把中國電影發行到全球市場;而是嘗試電影工業的全球化,直接面對全球市場,拍一部中國電影給全世界的用戶看。這很符合中國人的期待:中國GDP已經是世界第二,到了對外展示中國品牌和中國文化的時候了。這也符合全球看中國的期待:中國到底會秀出怎樣的文化“軟實力”?在證明強大這件事上,軟實力似乎總是更管用,就像美國大兵裝備再先進,也不如人手一瓶的可口可樂。 僅說電影產業,也到了“一部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全球電影”試試身手的時候。全球化意味著背后龐大的電影產業實力和積淀。過去好萊塢吸引了全球的優質電影人才,但任何產業過于龐大的就容易固化。當互聯網把內容的“有限貨架”,改造成可以任選口味的“無限貨架”,改變了用戶和內容之間的關系,給后來者創造了新機會。 現在“互聯網+內容”成了繼PC、移動之后的第三波互聯網浪潮。本來互聯網、科技方面,美國的硅谷也是遙遙領先的,可能也是因為太超前,產業鏈優勢太大,所以即便兩個城市同處一州,相隔不遠,硅谷和好萊塢的交流沒我們想的那么緊密。但在中國,互聯網和文化的中心都在北京,藝術和科技很早就開始碰撞。 樂視恰好是這波大潮的勇敢拓荒者。說實話,要是沒有新的方法論,僅靠模仿,后來者是沒什么機會超越前人的。但恰好,樂視在互聯網的前兩波做了相應的布局,PC互聯網時期搭了平臺和應用、移動互聯網時期布局多終端。如今在這波趨勢來的時候,完成了“平臺+應用+終端+內容”的生態布局。值得額外提一下的是,“互聯網+內容”時代的方法論其實不是顛覆好萊塢或硅谷,而是融合,將北京、硅谷和洛杉磯通過生態鏈接起來。
對于他這么一位屢出奇跡、經歷過各種鮮花和掌聲的大師來說,也就剩下“把中國電影變成全球電影”這件事值得再去豪賭了。 也不難理解為什么2013年張藝謀加入樂視影業。雖然樂視的生態和戰略還需完善并嘗試,但目前有機會嘗試這些的平臺,全球還別無分號。之前第五代導演們為之奮斗的“國際化”,仍屬全球發行。對張藝謀這樣有情懷的大師來說,為中國電影“全球制造+全球發行”探路,哪怕是豪賭,想必也愿意吧。 其實,之前樂視影業CEO張昭也說過類似的話 這一代中國電影人站在這么大的機會面前,無論成功與否,不嘗試下恐怕是夜不能寐啊!
何況,創作《長城》本身的過程也能很“爽”。 首先,張藝謀有機會站在全球的視角上嘗試為中國創造新的文化符號。《長城》本身并不是一個文本IP,本身就是中國的文化符號。人們常說,價值來源于稀缺性,這樣的中國符號并不多,不容錯過。(其實北京奧運之后,張藝謀自己也成了人格化的中國符號了。) 《長城》還需考慮全球觀眾怎么理解長城。這就好比,好萊塢拍一部全球化電影,也得考慮我們怎么理解歐洲中世紀、教皇或十字軍東征,劇情設定也要符合我們的口味和期待。張藝謀是揣摩人心的大師,也是善于創造“奇觀”的藝術大師。這次他要揣摩全球市場的口味和期待,想想也覺得挺刺激的。這就是為什么《長城》會是一部帶有宏大特效的敘事大電影。如果成功,他就真擁有所謂“上帝之眼”。 其次,《長城》擁有中國導演沒享受過的全球制作班底。主創全部是國際一線導演、影星,有很多來自好萊塢的牛人,連油漆工都是美國人。據說,好萊塢的電影工業精致到描述“灰”都有三十多種方法,中文都翻譯不出來。好像沒聽說張藝謀英語很好,我個人對他怎么帶著這支“多國部隊”拍電影很好奇。 第三,對全球的注意力峰值來說,《長城》天時地利。前面說過不少的,世界對中國文化的期待就是天時。地利也具備:1.35億美元的投資、好萊塢班底、面對世界的中國題材、全英文電影……無一不是稀缺元素,又處處是挑戰。身在其中的“人”,怎能不刺激呢? 想必,張藝謀和《長城》出品方是要處處把電影做到極致的。昨天春晚的廣告算是《長城》吸引全球注意力的前奏之一?他們又占了一個稀缺元素,除了中國人習慣性的看春晚,那么多對中國文化好奇的歪果仁,也在通過春晚關注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