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悉尼2月4日電記者手記:當心澳大利亞免稅“黑店”
新華社匡林
澳大利亞因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而成為中國人出境游一大熱點。2015年訪澳中國游客超過100萬人次,消費金額總計約355億元人民幣。多年來,針對中國游客的諸多生意在當地也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產業,良莠不齊。免稅“黑店”的騙局幾年前雖已見諸報端,但仍時有所聞。
對于免稅店所售貨品,特別是護膚品、保健品的品牌和真實價位缺乏了解,加上人生地不熟,語言不通,被一些導游誤導,因此仍有不少中國游客在免稅“黑店”里被坑騙。
這些店的主要手段包括以次充好、抬高價格等。
其中,抬高價格銷售產品情況比較常見。對于初訪澳大利亞的中國游客,有的導游故意把時間安排得很滿,把他們帶到私人開的免稅店“自愿”消費,他們若沒有事先做好功課,便無暇去了解情況與貨比三家,因而買下價格偏高的貨品。
澳大利亞的保健品被列為藥品,并有立法嚴格監管質量,享有國際聲譽。當地一些導游往往利用和強調這一點,讓不少中國游客誤以為免稅店里出售的貨品一定是正品。
有些免稅“黑店”以次充好,以偏高價位銷售貨品。曾有免稅店員工說,他們經常忙于換標簽,把中國制造商標換成澳大利亞制造的,或者把當地不知名品牌的商品標簽換成所謂的名牌,其中利潤最大的是化妝品和保健品。
還有導游透露說,有些免稅店保健品進價在10澳元至20澳元(約合46元至92元人民幣)之間,換個包裝就號稱是成分高含量版,最貴能賣到上百或幾百澳元。
澳大利亞很多華人導游沒有底薪或只拿低薪,對他們來說,賺錢主要靠帶游客去購物拿提成。他們往往需要以游客購買力為標準去組織活動,并服從店家安排,一路不停借機推銷產品,比如看到綿羊就大說羊胎素,去水族館看到鯊魚就說鯊魚油能降血壓等。
發現遭受坑騙的中國游客,鮮有人了解如何維權,或者干脆自認倒霉,懶得追究。其實,這種情況可向澳大利亞競爭和消費者委員會投訴,該委員會在澳大利亞主要城市都設有辦事處,設有舉報電話,專門負責處理這類事情。其資訊中心會向投訴者推介如行業投訴專員或獨立解決糾紛服務機構,后兩者免費提供投訴處理服務。
該委員會也曾對上述那類免稅“黑店”采取過檢查行動,但收效有限。
當然,事后追究總不如事前防范。中國游客到澳大利亞旅游前最好做足有關功課,在免稅店理性購物。
更多精彩資訊>>>